爲什麼每天能接到那麼多騷擾電話?誰將用戶的隱私洩露?

從Facebook用戶數據被濫用,人們感受到自己的隱私被侵犯,在網絡世界失去了安全感。而早前,支付寶年度賬單也是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有網友認為,信用服務機構擁有的個人信息主體越多,提供的信用產品越有優勢,越能吸引更多的需求商,“芝麻信用用小字默認勾選並無法回頭查看的方式,可能是想得到更多人的授權。”

為什麼每天能接到那麼多騷擾電話?誰將用戶的隱私洩露?

“這次事件引起大家不滿,主要是因為締約方式。”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劉明博士認為,合同締結的方式與合同的內容同等重要,芝麻信用用小字默認勾選並無法回頭查看的行為會讓消費者有“被下套”的感覺,懷疑支付寶用這種方式把人吸引過去,實際上是讓大家去給芝麻信用授權。

因發生違規行為,央行杭州之後近期對支付寶做出行政處罰決定,並向其處以總額為18萬元的罰款。

根據央行的公式,支付寶此次違規行為共涉及客戶權益、產品宣傳和個人信息保護三大方面。其中,在客戶權益方面,支付寶涉及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障不充分和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保障不充分兩項違規行為。在產品宣傳方面,該公司在視頻宣傳中存在引人誤解的宣傳,同時還在支付寶官方微博中開展引人誤解的宣傳,以及處理完畢的投訴佔比計算不實,導致對外公佈的數據與實際不符。而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支付寶違反了個人金融信息收集不符合最少、必需原則,並且擁有個人金融信息使用不當行為。

為什麼每天能接到那麼多騷擾電話?誰將用戶的隱私洩露?

“多年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不夠,可以說犯著對消費者的‘原罪’一路走來,現在是時候對之前的做法進行大的調整了。”

在對支付寶提出批評的同時,一些評論人士表示,在數據隱私未得到充分重視和保護的現狀下,此事件帶來大規模的網友對個人數據隱私的關注,或意味著用戶數據隱私觀念的覺醒,是該事件積極的一面。

那麼芝麻信用和支付寶到底做錯了什麼?還有多少互聯網智能手機應用(又稱“App”)在窺視甚至侵犯你的數據隱私?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又究竟該如何保護個人的數據權益?

為什麼每天能接到那麼多騷擾電話?誰將用戶的隱私洩露?

2016年發佈的《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稱,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個人信息洩露問題嚴重;多達81%的人收到過對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單位等個人信息的陌生來電;53%的人因網頁搜索、瀏覽後洩露個人信息,被某類廣告持續騷擾;在租房、購房、購車、考試和升學等個人信息洩露後,受到營銷騷擾或詐騙的高達36%;有26%的人每天收到兩個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個月來每天收到兩個以上的騷擾電話。

對於用戶隱私洩露問題,大家認為互聯網公司應該負責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