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5句一出,诗词里的那些咏荷名句必定黯然失色,怎一个绝字了得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中的后两句。诗的前两句“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描绘他在溪桥上所见日已偏西、岸柳含烟之景,画面略带暗淡、感伤情调。后两句写诗人在一瞬间看到的荷叶受风之情状:阵风吹来,满溪碧绿的荷叶随风翻转,背向两风。诗句以问语“多少”领起,不仅写出溪中荷叶繁多茂密,而且表达出一种蓦然惊异、感叹之情,并使诗句呈现一种风神摇曳之美。“绿”字状风荷之色。“相倚”两字,托出了荷叶青盖亭亭、彼此偎倚、簇拥水面的形态。“恨”字更是全篇的诗眼,“画龙点睛”之笔。“一时回首背”五字即具体描状绿荷之恨。在西风刮来的刹那间,绿荷一齐转过头去,背风而立,仿佛充满愁怨,却又不肯低首倚伏。

此5句一出,诗词里的那些咏荷名句必定黯然失色,怎一个绝字了得

诗人空有远大政治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此时又受排挤,出为外官。他把壮志难酬的隐痛和不甘挫折的刚强品格,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使笔下的风荷,含情有恨,形动神出,栩栩欲活。真是物我情融,人荷合一的绝唱。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的三、四句。竹坞上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瑟瑟作响,听上去仿佛是秋雨声声。枯荷本来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在诗人笔下却别具一种清奇的美。其妙在于:诗人从“秋阴不散”的雨意中联想、生发出虚拟的雨声,又用“听”字以虚作实,使人如闻雨洒枯荷,淅淅沥沥,宛若碎玉迸溅,声韵清绝。而“留得”二字,似乎这枯荷是专为自己“听雨声”而设,妙传出一种不期而遇的意外喜悦之情,于是这枯荷雨声,就不仅有清韵,而且有幽情,能慰人之相思,解人之寂寥,显出特有的美感与神韵。而诗人永夜不寐之状,及其怀友之情、悲秋之意、身世之感,都浑涵于景中。

此5句一出,诗词里的那些咏荷名句必定黯然失色,怎一个绝字了得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乐府诗《懊恼曲》中的一联。九月深秋时节,庭院中葱绿的草木无不迎霜变色;唯有水上荷花,虽也叶枯蕊蔫,粉英凋零,却至死犹不改其红。“守红死”的荷花,被诗人赋予了带有悲剧美的祟高人格,她同那些迎霜变色的绿草相对照,更显得坚贞不渝,光彩照人。以荷花至死犹红的意象喻指历代那些美丽多情、气节凛然的妇女,是诗人的独创。诗句中一贬一褒,感情强烈;一绿一红,色彩对比鲜明,可谓瑰丽奇崛,凄艳动人。

此5句一出,诗词里的那些咏荷名句必定黯然失色,怎一个绝字了得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绝组诗《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的后二句。前二句“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说正在我热得要命的时候,池边的细草忽然摇头晃脑对我说,有西风吹来了,你赶快敞开衣襟去拦,千万别让它溜走。但诗人仅仅拦得一阵风,日暮的炎热难消。所以后二句说,连荷花也为之忧愁,不得不把她粉红的面庞低下,深深地藏进那像碧伞一-样的荷叶中。诗人驰骋新奇的想象,运用大胆的拟人、比喻、夸张手法表现他在夏日傍晚见到的细草、荷花、荷叶,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它们的形貌、神态,特别是把荷花写成了“低面深藏碧伞中”的少女,让人想象她不堪炎热躲进伞中的楚楚可怜模样,从而巧妙地传达出很难表现的暮热,真是新鲜活泼,奇趣横生。这一-朵荷花,以其独特的神情意态,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

此5句一出,诗词里的那些咏荷名句必定黯然失色,怎一个绝字了得

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

这是清末诗人郑珍的五言古诗的《春尽日》的首联。春尽日,即立夏节前一日。全篇在对暮春景物的描绘中,抒写了人生的感慨。开篇两句写初生的荷叶。池塘里,浅绿色的卷曲如拳的小小荷叶,随着夏天即将来临,在荷茎上苗长出来了。它们娇嫩可爱,像婴儿那样摇摇晃晃地起劲站直了身子。接下去的两句“春风欲舍去,尽日抱之吹”,说,将告别大地的春风,真舍不得离开这些美丽可爱的小生命,整日把它们抱在怀里,给它们吹送清爽、温柔的气息。这四句写荷叶、夏日、春风,都用了拟人手怯,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感情、性灵,写得新鲜活泼,生动隽妙,文字浅显、精美、自然。“绿”字写荷叶之色。“扶夏出”写荷叶初生之态。荷叶既如初生婴儿,站立不稳,所以只能扶着“夏”探出头来。“嫩立”二字,表现出初生荷叶犹如婴儿般柔嫩、莹洁、新鲜,是诗人妙手偶得的独创之词,尤为生动传神。钱仲联先生赞此四句:“虽大家如杜、韩、苏、黄也不曾能道出近似的好语。”并非过誉。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史经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