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万大军如何解决上厕所的问题?

wonderdch


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我必须夸奖一下提问者,能操这份儿心,你天生就是当兵马大元帅的料!

俗话说,人有三急:尿急(小便) ,便急(大便),屁急;又说: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一个人的屎尿屁都憋不住,更何况是百万大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兵马吃了粮草就会排泄,大小便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又必须要认真对待,否则一定会受到大小便的惩罚!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就是数十上百万大军,如果不好好解决大小便问题,是很危险的。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孙膑“减灶退敌”的故事,用不断减少的炉灶数目,制造士兵减少的假象,让敌人上当受骗。可见,古代会根据炉灶的数量来判断敌人的兵力。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大小便。

古代大军在不打仗时,首要的任务是安营扎寨,至少要干这三件事:

一是搭帐篷,是用来睡觉的,不睡觉就没有精力。

二是埋灶做饭,是用来做饭的,不吃饭就没有体力。

三是挖坑大小便,是用来拉屎尿尿的,不大小便就憋死了。

如果一个人大小便,就地解决就行,但数十万就不行了。

当兵的大小便,肯定不会距离营帐太远,数十万人拉屎尿尿,一是污染空气,臭不可闻;二是污染水源,导致瘟疫;三是也引来苍蝇,传播疾病……总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古代军队都会派人专门挖坑,用于大军排泄,不可以随意大小便。等大军开拔时,还要把粪坑全部掩埋,以免污染环境,同时避免敌人根据粪坑判断自己兵力。

挖粪坑是有讲究的,必须挖在大军营寨的上风口,以免“大风起兮味儿飞扬”。

如果是长期驻扎,临时粪坑就不行了,必须搭建专门的野外厕所,可以遮风避雨,并且定期对粪便进行清理。不然,万一遇到一场暴雨,粪坑泡汤,四处乱流,那场面不忍直视。

解决拉屎尿尿问题最好的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比如蒙古大军。

蒙古大军以骑兵为主,行军速度极快,来去如风,很少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所以他们的大小便一般不用特别处理,反正呆两天就扯呼了,扔到那里爱谁管谁管。

对守城的士兵而言,粪便还有一个终极用途——不是种菜当肥料,而是当作武器。

古代守城时是无所不用的,比如滚木、礌石、开水、桐油等等……富含各种细菌病毒的粪便也可以作为毒药,涂抹在在箭矢上,一旦中伤就没救。

还有一种更恐怖的终级防御,用开把粪便冲开,做成屎汤,从城墙上兜头泼去!那味道……保管让攻城士兵终身难忘,留下心理阴影。


狄飞惊


那百万大军怎么拉的我不好奇,我好奇花木兰怎么上厕所的。

古代行军打仗如何解决如厕问题,是后勤中和粮草供应同等重要的事情。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三国志·蜀书五》

这【圊溷】,就是三国时候的战地厕所,古代将领统军在外,安营扎寨时,厕所一般是要修建的,而且必须远离水源,建在下风处。因为古代医疗水平差,当夏季行军时,在缺乏净水措施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喝生水,或不干净的水,这自然会导致大批的腹泻和痢疾。因此,即使修建了像【圊溷】的厕所,一旦处理不当,都会在军中产生大规模疾病。

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约有23万部队,排泄就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不重视厕所,才遇上了【大疫】。同样,孙权进攻合肥时遇上【疫疾】 ,也有可能是因为处理粪便不当而造成的。难以想象,如果是百万大军下江南,究竟是怎么解决的?

到了唐朝,《李卫公兵法》中详细介绍了在行军过程中,军队扎营的方法。其中对于军营卫生非常重视,每个营区都要挖一个公共厕所(“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着重强调厕所挖位置,要远离水源和粮草,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

如果是防守方,那就更要重视厕所了

缩在城中防守,由于回旋空间相对小,需要更注意解决便溺的问题,否则不等敌人攻上来,自己就先因为瘟疫而垮掉了。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但因为中国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当年的实物很难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多是墨子等著作当中的文字记载。

而且对防守方粪便也不全然是废物,收集加热后可以当武器使用。这种恶心至极的东西还有个雅号金汁。怎么用呢,从城头往攻城者头上一浇,绝对酸爽。

还可以沾在箭矢上,敌人一旦中箭,即使当场不死,过几天也得因感染而亡。这效果,实在太生化武器了。更多的时候,守城官兵会在城墙上直接排泄,以恶心攻城敌军。试想,在敌军攻城过程中,城墙外围一圈都是粪便,不仅进攻不便,还会传染疾病,而城内军民不受影响。

对歪果仁而言,公元 1 \n世纪以后罗马军团的行军营地在寨墙与护营壕沟之间,有木板盖深沟作临时厕所,永备军营内有冲水式厕沟,深度至少三米,须有石板或木板盖。水流从河流上游引入,在军营中使用后,顺下水道冲走厕沟中的秽物。

在英国各地出土的罗马堡垒遗址也验证了这一说法,靠近寨墙与箭塔处的确发掘出规格相似的厕沟。

到了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军事上最受重视的是城堡建设,城堡中自然有流水冲刷的厕所,但建筑体例与清洁规范并不比罗马帝国时代有显著改善。

上图是城堡厕所的排水孔。

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著名统帅腓特烈二世对自己的军队有过详细的规定:每一纵队安营时先扎营栏,然后就是至关重要的厕所选址,要求为下风向,远离水源以及军灶等等,在行军时必须掩埋厕所,以免造成军情泄露以及病毒传染。


上图是一战时候德国人的野外厕所。

其实这些都是中规中矩的解决方法,最厉害的要数成吉思汗的解决方式,当年大帝西征,要求营队不必修建厕所,只是规定统一地方解决。如果急行军的情况下,不必处理厕所,直接起营行军;在军队驻扎的情况下,规定每三天更换军队驻扎地址。十万大军像风一般来去,像鸟群一样排泄,因此即使暴露了驻扎地也没关系。

看了那么多解决方法,现在又回到了我开头的问题——花木兰在12年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那150次大姨妈,2000多次大便,1万多次小便究竟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里有头条上最好看的明朝武侠小说连载。


远歌小说


古时候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而言比较低,对于露宿野外的个人而言,在解决诸如大小便的生理问题时,只需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自行解决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数十万、数百万大军而言这种小老百姓的做法自然是严令禁止的。毕竟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排污问题,极有可能引发瘟疫,到时候数十万大军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反而死在自己的粪便之下可就相当窝囊了。

所以说上厕所的问题就像粮草的问题一样重要。


一驻营,二搭灶,三挖坑

据《三国志》载:“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这里面“圊溷”就是厕所的意思。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时候上万大军来到一个新的驻扎点,最先干的三件事就是第一先扎帐篷,第二修建井灶,最后一件事就是修厕所了。可见在古代军队解决士兵上厕所的方法就是修建统一的公共厕所。


严格的修建要求

修建数十万大军的厕所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就可以了。厕所的选址也是至关重要,选址不当可能就失去了当初挖厕所的初衷了。首先要远离厨房和水源,但又不能离营房太远,以免士兵不能及时归队。其次一般选择河流下游和风向下方,以免污染水源和因为气味走漏了军队行军位置和方向,而且要厕所要足够深,足够隐蔽。最后修建的厕所要简便实用,方便快速搭建,快速掩埋处理。


修建厕所的好处

刚才我们提到修建厕所时要远离厨房跟水源,可见修建厕所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保证了数万大军的饮食跟水源安全。

除了卫生安全方面,修建厕所还避免了数万大军随地大小便由此产生的粪便、气味被敌军发现,最终暴露自己的方位。

还有一点是这些统一集中起来的粪便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充当“生化武器”。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守城官兵向攻城的敌军扔石头、圆木,其实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些收集起来的粪便也成了官兵们守城的利器。

另一方面,攻城的敌军也会用投石机将自己的粪便抛向守城的官兵。在古代这种粪便武器还被美名曰“金汁”,那些弓箭手甚至还会在箭头上抹上“金汁”,就算中箭的敌人没有当场被射杀,过不了多久也会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亡。

感谢读完文章,本文作者为历史作家煮酒君。喜欢请点个赞👍


煮酒君谈史


三个字回答:修厕所。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百万大军出征的时候,修厕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最主要的的三件事分别是,扎帐篷,修建灶台,还有一件事就是修厕所了。

这个厕所可不是能够随意修建的,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总之只要是需要安营扎寨的,肯定是要修建厕所的,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急行军,这类军队一般在一个地方只待一两天,自然不会修建厕所的,基本都是统一在一个地方解决即可。

在军中修建厕所是要选址的,首先第一条,必须在河流的下游,或者是风向之下,因为如果在上流修建厕所,毫无疑问会污染水源,在风向上面会暴露自己的位置,被敌方探子得知哪里有军队驻扎。第二条,必须得远离厨房,这一点不用过多的解释了。第三条,不能修建的离营地太远了,以免被敌人钻了空子。第四条,修的要隐蔽,并且不能太浅。第四条,一定要是非常简易的,方便大军开拔之前,直接就地掩埋,以防暴露位置。

还要提一点,士兵们上厕所也是有严格规定的,试问百万大军如果都去上厕所,那不全在外面排队了,正常情况下,士兵上厕所是有严格的轮替制度的,不会出现一群人挤厕所的情况。而且古人对粪便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以防发生瘟疫,或者是产生疾病。

总结起来百万大军上厕所的解决办法就是修建厕所,这件事历史上记载的很清楚,无论哪个朝代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不可能让士兵们随地大小便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很多人疑惑,古代十万、百万大军,行军过程中是如何解决上厕所的问题的。其实,在很遥远的古代,只要有军队作战这种形式,就已经出现了“挖厕所章程”,即有明确的兵书,指导行军打仗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譬如,军队如遭遇泥石流,或被山河阻碍怎么办?

答案是:左右虞候军兵,先多于诸军取充虞候子,右虞候先将此兵修理桥梁泥滓,开拓窄路;左虞候排窄路,捍后,收拾阑遗。

意思是:左右虞侯军兵,就是任侦察之事的虞侯,要在各军中选几个充当虞侯的人,右虞侯率领挑选出来的兵去修理桥梁、清除渣滓。而左虞侯则负责拓宽道路,防御后路,收拾遗留物。

譬如,军队准备结营房,那么大规模的人,上厕所怎么办?

答案是:虞侯领着两队人(一队五十人,两队即一百人)先去挖一个大厕所,挖完以后,就可以供应军队需要,每军自行挖掘一个。

那么,这个厕所具体有多大呢?

厕所位置的选择,应距离营房一定距离,但又不能太远,处于歇息时的下风向。当大军开拔的时候,应用土壤填埋,不应暴露。当然了,有时候军痞带的军队啥都不管,无组织无纪律,就连厕所也不挖,卫生条件堪忧。当年(当然是假装有这么回事)孔有德带着黄石,领军攻打明朝的时候,黄石就严格要求,让军队驻军必须挖厕所,如果不挖,你想想,数万个屁股都要拉屎,一天下来,营房周遭会有多少地雷?

行军厕所就是长沟,沟子上撘个木架就可以,不会很麻烦。到二战时期,人们依然用的这套方法。

为什么挖沟不直接蹲坑?

因为土坑上面也是土,这就容易往下塌,形成斜坡。这样很不好,你自己屙一次就知道了。必须有板子或木棍隔着,才不至于掉下去或屎沾腚。

军队行军过程中是不会挖坑的,驻军较长时间才挖,而不挖坑的军队,就找溪流当粪坑。上流当洗澡水、饮用水,下流就一排排士兵拉屎,直接让溪流冲走。上游的村民当然没事,下游的村民正打水呢,忽然就出来一坨有一坨的屎汤子……

另外:


豆子人民艺术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在古代,行军打仗时的上厕所问题,向来是与粮草供应同等重要。


那么,在技术与设备还不够发达的古代,出征在外的将士们是如何解决上厕所的问题呢?


实际上,在古代,智慧的军事指挥家们早已考虑到这一问题。在很遥远的古代,只要有军队作战这种形式,就已经有了“挖厕所章程”,即有明确的兵书,指导行军打仗过程中的如厕问题。


关于行军打仗如厕问题的阐述,在一些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



《三国志》中记录: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


【圊溷】即厕所,这就是说诸葛亮在率军出征之时,要求大军扎营后,必须建有临时厕所,且厕所与其他军用设施必须划定严格的界限,以防止混淆。


唐朝《李卫公兵法》对厕所问题也做过论述。书中说,大军扎营时,每个营区都要挖一个公共厕所(“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同时着重强调厕所挖位置,要远离水源和粮草,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


清朝的湘军也对如厕问题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曾国藩创作了一系列近似于“顺口溜”的歌谣,在他的《得胜歌》中就这样写道:


……


一营只开两道门,门外驱逐闲杂人。


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


……


在这首包罗了行军作战各方面的歌谣中,特地指出了“茅厕”的问题。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知,古人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会修建简易厕所。


厕所选址要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远离厨房和水源,但又不能离营房太远,以免士兵不能及时归队。


②一般选择河流下游和风向下方,以免污染水源和因为气味走漏了军队行军位置和方向。


③足够深,足够隐蔽。④简便实用,方便快速搭建,快速掩埋处理。


简易厕所一般就是一条比较深的壕沟,上面有的会安装一根长木棍,便于将士坐便。


试想一下好几百人排在同一条壕沟里坐便,那场面定让你觉得滑稽可笑。


事实上,这种场面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士兵上厕所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而且是轮替制的,不可能出现多数人同时上厕所的情况。


上厕所时,大小便是分开的。上完厕所要及时掩埋粪便。避免滋生蚊蝇细菌。如有疫情,还会放火焚烧。


古代,将士在守护城池的时候,大小便又有另一种用途,当敌人在攻打城池时,将粪便尿液煮沸沸,必要时加上狼毒砒霜等毒药,从城墙上泼下,不仅可以烫伤敌人,且粪便肮脏,伤口多腐,难以医治。


在国外,古代的外国军队也有一套建立厕所的智慧。公元 1 世纪罗马军团很注重厕所设置。



据资料记载,罗马的行军营地在寨墙与护营壕沟之间,有木板盖深沟作临时厕所,永备军营内有冲水式厕沟,深度至少三米,须有石板或木板盖。水流从河流上游引入,在军营中使用后,顺下水道冲走厕沟中的秽物。


波斯地处较为干旱的中东,故而波斯军队对战地厕所把关极严,为了防止蝇虫孳生,而导致疾病扩散,波斯大军一般会在厕所附近放置特制的杀虫剂,以尽量杀灭蝇虫。


干燥的地方相对缺水,故而严禁将厕所修在靠近水源的位置,不过,波斯人有时会修一些不逆流的小型暗渠,以供清洁之用。


其实,在如厕问题上,古人的智慧和现代军队还是差不多的,主要考虑的是方便卫生,杜绝瘟疫,至于如厕条件,那当然是尽量从简咯。


荒海拾书


小的时候,有时去地里干活或者去野外玩,偶尔会遇到便意来袭,于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就地解决。相信这样的场景很多小伙伴们都经历过。

接下来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另外一个场景。冷兵器时代,十万大军出征,浩浩荡荡。午饭时分,安营扎寨,此时有不少的士兵已经憋不住,找地方方便。于是营寨附近,到处蹲满了大小便的士兵。这个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直视。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是不会发生的,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十万大军的排泄物是有多少,不处理的话这营地还不是臭气熏天,疾病横行。

唐朝名将李靖就在他的兵书里面记载过,安营扎寨之时,不光要挖灶掘井,还要挖茅坑。挖茅坑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选在水源附近,不能离营房太近。


如果是在城池中驻扎,那就更好办了。城池里面生活那么多人,肯定在专门区域设有厕所,不然这城池早就被排泄物给堆满了,还怎么住人。城里面会有专门的人定期将排泄物运送出城,至于接下来会怎么处理,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小镇月明


军队开拔,吃喝拉撒睡,马虎不得。部队行军要休整,需搞好三件事:扎营,搭灶,修厕所。


厕所问题处理不好,士兵就会感染瘟疫,降低战斗力。所以,有经验的军队领导者,都非常重视厕所问题。


古代就有专门的兵书来记载有关厕所问题,如《三国志·蜀书》、《李卫公兵法》等。李卫公就是托塔李天王,他是唐初的军事家。


戚继光写过《练兵实纪》,上面记载了如厕的严格纪律:


白天士兵如厕要凭腰牌,晚上如厕不得出兵营,在营中解决。如果第二天开拔就埋掉。如果长期驻扎第二天就打扫干净。


曾国藩在《得胜歌》中提到了厕所问题,对如何挖厕所,在什么位置挖,都有详细的规定。


军队的厕所要在远离水源、远离粮草的下风口,既不能离营区太近,又不能太远。


通常的厕所就是挖一道沟,上面打上木架,这种方法。从古代传下来,至今在一些山区厕所还是这个样子。



当然,在战场上拉屎拉尿要注意安全,应该轮流解决,避免落单遭敌方黑手。


现代军队仍存在厕所问题。一战时期,战壕里挖坑当厕所,由于长时间对抗,坑里气味熏天。


二战时,隆美尔曾经因为不重视如厕问题,染病影响了指挥。二战时的飞行员都用导尿管、尿袋、尿壶来解决如厕问题。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英国的特别空勤团每人随身携带一个油桶装尿,样子像行李箱。


后来,在潜艇和军用飞机上都修有专门的马桶,航天员们则使用屎尿收集系统。


现代军队行军打仗,一般修有移动厕所,非常重视掩埋和消毒处理。有时候,为了方便起见,会给士兵使用纸尿裤。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顽一先生


古代军队出征,大规模的战斗动辄几万、几十万军队,赤壁之战中,曹操更是号称百万大军。战国时秦赵之间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据记载,光赵国就被秦国大奖白起坑杀了40万人。可见古代战争动员起来,人数是相当庞大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大规模的人员动员,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上厕所怎么办?想象一下,几十万人在一个地方大小便,还要吃饭、睡觉… … 那画面,我简直无法想象。军队动员,后勤保障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如厕的问题不能解决,还谈什么作战。人的粪便处理不好,会引来苍蝇等,苍蝇很容易传播细菌、病菌,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瘟疫灾害。瘟疫来了,生病、体弱、死亡,将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军队减员。这还没打仗就倒下了,何谈打赢战争呢?

其实,古人是相当重视这个问题的。随地大小便是绝不可取的,用兵讲究出奇制胜,军队调度特别是突袭的先遣部队都是要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的。要不人没见到,味儿已闻,敌人早做好准备了。所以,行军打仗军队驻扎,首要做的就是建茅房。这个时候,茅房选址就特别重要了。要选在下风口,要在上风口,敌人很快就知道大军已到。另外,如厕的时候,大小便是分开的,如厕过后,迅速用泥土掩埋,这样就避免了苍蝇过多,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病菌的传播,防止了瘟疫。

另外,还有守城军队别具一格想出“奇”制胜的,研制了投掷装置。如果没有武器了,可以拿粪便当武器,伴随石块从上而下迎头“投掷”,也可以打击敌人。


美国高娓娓


在战场上怎么上厕所?这件事,自从人类有战争起,就一直是个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的问题。


说大,屎尿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怎么也大不过粮草兵器。说小,谁也没本事憋着。只有吃喝拉撒的需求都满足了,才谈得上有战斗力。



这个问题若是处理不好,轻则疾病横行,战斗力下降;重则形成瘟疫,造成战士大面积死亡,战斗力大减。

有人会说,古代地广人稀,就地解决就是。可是古代,卫生医疗条件极差,不说上百万,只要几万人随地大小便,很快就会自己都无处下脚。时间稍长,便会滋生蚊蝇,传播病毒,甚至发生瘟疫,导致非战斗减员,不战而败。


战场上上厕所有三种情形:


一、行军途中


行军途中还好说,一般就直接跑路边树丛解决,然后一路小跑跟上大部队。但是要尽量用泥土或树叶就地掩埋好排泻物。即可以防止大军过后留下一路污染物,还可以防止泄露踪迹。


二、守城驻军


驻守城池的,上厕所不是问题。在高高的城墙里面,建造永久性的厕所,是必须的。在还能随意进出城的时候,城里面会有专门的人定期将排泄物运送出城。


城门紧密之后,过一段时间,就将厕所及粪坑掩埋,再建造新的厕所,以避免粪坑排泄物过多造成污染而引发的疫病。否则不等敌人攻上来,自己就先因为瘟疫而垮掉了。


在《墨子》等著作中,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记载。



驻守城池时,粪便还可以当“生化武器”使用。中国古代守城战中,当敌人用云梯攻城时,擂木、滚石和粪便是有效阻止敌人的三大利器。


粪便虽然不能像擂木滚石那样有杀伤力,但其“生化武器”的功效不小,从城墙上往下一浇,不管淋到身上还是梯子上,一般人都受不了,恶心到旁边狂呕去了,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就算再无所谓的非一般的人,淋了粪便的梯子上滑溜溜的,也不利于攀爬。


粪便还可以当毒药使用,沾在箭矢上,晒干后再沾,反复几次。敌人一旦中箭,即使当场不死,过几天也会因伤口感染而亡。这毒素的效果,让随军郎中也束手无策。


三、中短期营地驻军


大部队在野外安营扎寨时,厕所一般是要修建的,而且必须远离水源,建在下风处。因为在夏季行军时,在缺乏净水措施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喝生水,所以厕所一定要远离水源,防止粪便渗入水源。否则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导致大批的腹泻和痢疾。


厕所一定要选在下风口,如果选在上风口,一刮风,熏死自己了,病毒也随风吹来了。短期驻军的简易厕所,就是挖条长长的深沟,沟上撘个木架就可以,不会很麻烦。中期驻军会加盖掩蔽物。如厕过后,定期用泥土掩埋,这样就避免了苍蝇过多,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病菌的传播,防止了瘟疫。


唐代的《李卫公兵法》中就详细介绍了关于军营卫生的规定:每个营区要挖一个公共厕所,并且强调要选择离水源和贮藏粮食地足够远的位置。



离营房不能太近,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除此之外,人和牲口的生活垃圾要掩埋焚烧,重病患者和传染病患者要隔离等。


而曾国藩在湘军中传唱的《得胜歌》中这样写道:


第一扎营要端详,营盘选个好山冈。

不要低洼潮湿地,不要一坦大平洋。

……

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

……


在这首包罗了行军作战各方面的歌谣中,特地指出了“茅厕”的问题,但是何谓“好茅厕”呢?

非常推崇曾国藩的蒋介石还专门为此做了解释:“所谓好茅厕,第一茅坑一定要深,第二是周围要有掩蔽,第三是地点要僻远一点,而尤其不可与厨房接近。因为茅厕里,免不了有苍蝇,这个东西飞进厨房,便把微生物病菌散在吃的饭菜里,大家吃了都会病起来……”


当大军开拔的时候,要用土壤填埋厕所,不应暴露,这即防污染,又掩藏部队行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