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英雄主義的黑色幽默,你看懂了嗎?


最近最火熱的電影當屬《我不是藥神》。這部由文牧野導演、甯浩監製、徐崢監製並領銜主演的電影,引發了持續的觀影熱潮。在電影中,一群白血病患者如何在天價藥的困境之中尋求生的希望,一位本是旁觀者的商人如何放下利益成為“藥神”,一名警察如何在法情之間做出抉擇,一家藥企又如何維持企業的商業訴求,一場關於救贖的拉鋸戰在這重重困境之中展開。

 劇情不算複雜。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前妻因難忍家暴而離婚,唯一的兒子將跟隨母親出國生活,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只好靠賣印度神油為生,結果生意冷清,連租金都成了問題。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王傳君扮演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於是做起了從印度走私仿製藥的生意。初衷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因為仿製藥價格遠遠低於國內正版藥,無心插柳竟救了不少人命。

走私之路當然不順暢。警察開始找他,假藥販子盯上了他,正版藥公司董事恨透了他。為了明哲保身,程勇讓出代理權,拿著賣仿製藥攢下的第一桶金開了公司,當了小老闆。後來呂受益之死令他良心發現,重操舊業,不為賺錢,只為贖罪救人。他為什麼乎這麼做?除了他本人的性情之外,跟他一起打拼的那些夥伴們現實慘況,諸多病人對他的感激和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觸動。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有社會意義的電影,讓觀眾對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認知,道出了白血病群體的生存現狀。正版格列衛國內售價兩萬五,藥廠代表穿西裝戴名牌手錶,在他的眼裡只有利益的攫取或被侵害,而另一端的白血病患者群體,是傾家蕩產,為了能省點藥費,嘗試各種仿製藥鋌而走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面對的是生與死的選擇,有的到處尋找仿製藥延續生命,有的放棄治療或自殺,選擇死亡。

毫無疑問,這一切的一切終究都是錢的問題。高價正版藥當然能夠救人,不過它只能救有錢的人,花錢買藥,藥到病除;至於沒錢的人,那就只能吃到砸鍋賣鐵,家徒四壁,最後家破人亡。電影非常聰明的是,讓反派說出了這句話,並在最後讓良心發現的徐崢把故事引向了感動的一面,而不是在此不斷深挖,否則整個故事只會更加殘酷、絕望。因為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留給我們的,只能是長長的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