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讪邻座功能惹争议 航旅纵横怎么就不能做社交了?

坐飞机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老鹿蹒跚,想和邻座的小哥哥OR小姐姐搭讪的冲动。现在下载最新航旅纵横APP,选座的同时可以查看邻座信息(头像、标签画像、飞行热力图等),感兴趣的话可以发私信交流哦。

搭讪邻座功能惹争议 航旅纵横怎么就不能做社交了?

就像硬币的A面和B面一样,这项功能的上线,让航旅纵横陷入了舆论的旋涡,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认为漫长无聊的航旅,如果认识新的朋友不失为一件乐趣;也有人认为航旅纵横耍流氓,这项功能未经我允许开启,泄露了我的隐私。

还有段子写的好“这项功能不能让老婆知道,要不然多出来的航行热力图显示的地点,无法解释清楚”。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事关隐私,海外也有企业被媒体吊打。

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Facebook(脸书)被曝与一些公司有特殊的数据分享协议,这样的特殊协议内部称为“白名单”,它允许特定的公司(比如日产、加拿大皇家银行等)获取用户及其好友的额外信息,包括电话号码、用来衡量用户之间亲近度的“friend link”指标等数据。而在更早前,纽约时报报道,Facebook与至少60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分享其深度用户数据,其中包括苹果、亚马逊、黑莓、三星。

在涉嫌隐私泄露和应用这事上,相比美国媒体的严肃报道和公众的严正抗议,中国这边就显得欢乐了很多。《航旅纵横,正在把你的私密信息暴露给陌生人》和《航旅纵横APP社交功能引热议,用户选座时能观察他人信息》等热文中,相关的评论温和了很多,“隐私泄露”更多的成为了调侃和段子的来源,比如在腾讯网更多的评论内容是“挺好的,以后飞机又多一个撩妹机会”、“都是去一个目的地,然后还可以交流几个小时,如果是出差的,下飞机也都要去酒店…… 不言而喻”、“美女旁边座无虚席”、“高端约泡”。

其实各类互联网APP通过社交留住用户早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几乎所有主流的APP和应用都有或曾经有社交功能的引入,来增强用户活跃的和粘性。但目前看来,社交APP在中国还是腾讯系的天下,其他企业企业难以分一杯羹,且往往会落得一地鸡毛,口水和争议齐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航旅纵横的这项社交功能。

好好的社交功能 被鸡贼的产品经理毁了

航旅纵横的“打标签和搭讪”功能,本身挺好用的,尤其在飞行这种无聊的范围场景内。但航旅产品经理鸡贼的地方在于“隐私获取默认开启,要想关闭半天找不到入口,”这好比,优惠很大的卖手机的电视广告,会在右下角有很小的一行字说明“99元是手机的价格,到货后还需要999元服务费哦,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

我倒是觉得航旅和微信学习下,比如是否可加好友、三天可见这种隐私功能不管开启还是关闭,把所有权最大程度的交给用户,让用户开启和关闭都很方便。切不可为了留住用户,完成KPI而自作聪明,把用户带入了强制社交的场景内。

滴滴顺风车的案例历历在目,社交的开启要有所边界,否则会脱轨。航旅纵横的边界和价值观在哪里,我们无从得知,但最起码应该学会对用户有基本的尊重和敬畏。任何可能涉及到用户隐私泄露的服务和功能,都把所有权明确的交给用户吧。

任何时候 隐私和方便是成反比的

关于隐私和便利,我说一个基本的原则观点: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想获取更优的用户体验,享受到产品更多的功能和服务,就必须付出代价,任何时候隐私和方便是成反比的!

航旅纵横在隐私声明中明确表示:为了使您更加方便的使用“航旅纵横”软件,我们的服务器将会收集关于您的移动通讯设备的信息,例如型号、设备ID、互联网协议地址、您访问的时间和地点、路由数据包、信息发送人和接收数据(但不是信息本身),以及其他类似的特征记录。我们将使用Cookies和类似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的导航数据来收集您访问时间和日期、搜索和查看的信息等。

其实不仅仅是航旅纵横了,我们纵观BAT等等企业,几乎都有类似的隐私声明。我们的广大互联网企业,不管是依据数据分析给我们提供服务,还是通过用户上传信息来进行分析解读,一切创新服务落地的前提是“知道用户的很多信息”,要不然怎么服务用户呢?

我还是那句话,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安全和方便总是反比的,要想享受安全的网络环境,先让自己“不方便”起来吧。

隐私信息可以利用 关键看被谁利用且如何保护

很多时候,公众的恐慌来自于“不透明”,而非“被利用”。我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经提到过,我们的相关国家或者企业就应该明确告知公民:出于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发展,我们会通过互联网来收集、使用公民信息(此为透明告知)。但我们有责任和能力保护好你们的信息隐私,且收集来的信息不会二次泄露(此为隐私保护)。你看,如果做好了二者并不冲突。

隐私信息被谁利用,谁有资格用也是一个值得讨论话题。作为平台运营方合理利用用户数据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平台为了谋取私利,把用户数据出卖给第三方企业,提升他们的广告投放效率甚至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值得我们警惕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以来的Facebook隐私门,通过这件事情全世界都怀疑Facebook的用户数据有时候会服务于第三方企业甚至政客,而非用于平台的服务改善。

数据利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和因素的保护。那么数据在利用过程前后的安全应该如何保障。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各大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来提升防护,让所有的数据能给按需利用不至于外泄,同时在和第三方的开放合作中,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机制和体系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使用。

写在最后:其实早在今年初期,南航叫停航旅纵横等第三方平台值机服务,原因是个人信息有泄露风险。对于这批企业来说,隐私条款写的都非常详实,但都是从自我利益保护出发,而非维护消费者利益。哪怕真的出了问题,只有没有被媒体曝光出了,处理原则就是:拍拍屁股走人,爷不背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