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兩首《臨江仙》帶你體會不同的人生況味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的兩首《臨江仙》帶你體會不同的人生況味

這首詞作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四年的貶謫生活在蘇東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在這四年裡,他思想日趨成熟,精神境界得到昇華,逐漸洞徹了人生的秘密。蘇軾一生最偉大的作品,大部分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比如我們熟悉的《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等,而這首《臨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昇華的一個轉折點。他倚杖江邊,靜聽濤聲,此時他的思想正自由翱翔,在探尋人生的真諦。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說詩人脫去心靈的枷鎖後,生命的境界變得更加開闊。這首詩的主題就是生命的逃亡與精神的超越。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蘇軾的兩首《臨江仙》帶你體會不同的人生況味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首詞是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春蘇軾在杭州任職時,為送別從越州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而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

,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乏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蘇軾的兩首《臨江仙》帶你體會不同的人生況味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

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溫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後,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