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帝北京代理商跑路商場斷購 「宮斗」後代理商堪憂

华帝北京代理商跑路商场断购 “宫斗”后代理商堪忧

華帝關鍵時刻:經銷商跑路北京商場斷購

就在近日,華帝股份在京津地區的代理商北京天津華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因庫存積壓和欠債跑路。該事件的發生不僅致使北京賣場業務停滯,還讓原本藉著世界盃熱點營銷正在發力的華帝股份接連幾日在股市慘遭滑鐵盧:7月2日,華帝股份股價以跌停收盤;7月3日,華帝股份股價繼續走低,盤中一度逼近跌停;7月4日,華帝股份大跌5.59%。

一方面正如火如荼地做世界盃體育營銷,一方面又瀰漫著經銷商失聯事件的陰雲,眼下的華帝正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

“姑娘,您這可是要買華帝的產品?不過,現在這產品可賣不了您。”在北京的某大型電器城內,一位較為年長的女導購叫住正在華帝櫃檯測試華帝油煙機吸菸量的《國際金融報》記者。

注意到記者一副無法理解的表情,上述女導購也面露難色,她安慰記者“不單單是油煙機不能賣,華帝所有的產品都不讓賣。要看油煙機,商場內多的是其他大品牌”。

實際上,記者在上述電器城內看到的華帝專櫃並無任何異樣。與其他廚電專櫃一樣,華帝專櫃除了陳列主要產品品類,產品上仍貼有標有價位的價籤紙。

在與女導購聊天的過程中,記者才得知其並非是華帝櫃檯的導購,由於現今無法銷售華帝產品,華帝櫃檯的導購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不在的狀態。

問起華帝產品不能對外銷售的原因,這名女導購有些諱莫如深。記者幾經問詢,她才向記者透露,並非是他們電器城不讓銷售華帝產品,而是全北京城的各大賣場都無法銷售華帝產品,背後的原因就是華帝經銷商出了事。

此後,記者還以消費者身份向蘇寧北京某門店相關工作人員處諮詢,得知蘇寧北京區域的門店目前同樣是因為華帝產品無貨不能對外進行銷售,至於何時有貨暫不得知。

對於北京二級經銷商無法提貨,消費者難以購買華帝產品的情況,《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華帝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受京津兩地銷售公司總經理王偉失聯事件影響,二級經銷商目前確實無貨可賣,公司也正在和經銷商保持溝通協商之中,由於事發突然,整個應對調整需要一個過程。

至於調整週期需要多長,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目前還無法確定。”

探營:

銷售公司照常營業

一切都來得太過突然。

6月29日,廣東省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發佈公告,裁定查封了北京華帝燃具銷售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華帝”)、天津華帝燃具銷售公司(以下簡稱“天津華帝”)的財產。京津兩地銷售公司總經理因負債上億元,到期無力償還已失蹤。

公告文中可見,廣東中山當地法院查封其經銷商王偉資產的推動者並非別人,正是華帝股份。

根據華帝官網的信息,華帝在北京和天津的授權網點分別是北京華帝和天津華帝。

工商系統顯示,北京華帝和天津華帝的實控人均為王偉,且均擔任這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總經理的職務。此外,王偉還控制著廊坊市華帝燃具銷售有限公司和張家口華帝燃具銷售有限公司。

2013年-2017年,北京華帝一直在華帝股份前五大客戶之列。

根據2017年年報,北京華帝的銷售額約為1.63億元,佔銷售總額的比重為2.84%。而在2014年年報中,公司將北京華帝和天津華帝的銷售額合併統計,兩家公司的銷售額為1.94億元,佔銷售總額的比重為4.59%,為公司的第二大客戶。

在百度地圖查詢到北京華帝的經營所在地之後,《國際金融報》記者於7月4日下午來到位於北京朝陽區左安門外飲馬井1號新座標大廈A座底商101室。儘管當日的陽光曬得讓人有些睜不開眼,附近其他店面也不在少數,但諾大的“華帝”LOGO還是清晰明確了這家公司的具體位置。

從公司大門外面便可清楚看到兩塊牌子:“北京華帝燃具銷售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華帝管理機構”,公司大門的打開則意味著這裡工作照舊,並無異常。在公司的一樓,一名工作人員正在位置上煲著電話粥,看到記者進入也並不搭理,其餘幾排工位上沒有任何人。直到進入一樓的轉角處,才碰上一位自稱是客服部的工作人員,記者表示要做二級代理,這時這名工作人員的笑容有些尷尬,用手指指讓記者去裡間問問。

在經過一樓過道的工位時,有3名工作人員一排坐著,與外面“煲電話粥”的工作人員不同的是,她們面無表情也不相互交談,使得這裡的空氣多少有些凝固。當記者說明來意,她們也不多話,直接讓記者上二樓詢問。

直到上了二樓,工作人員這才多了一些,一名站著的工作人員得知記者要做二級代理時,直接搖頭表示“暫時做不了”,當被記者問及啥時候能做時,該工作人員一臉茫然表示並不清楚。

儘管北京華帝的員工仍在崗,顯示一切正常營業中,但實際上北京賣場已無法正常銷售華帝產品。

“庫房都讓人給封了,沒有辦法進行買賣,他們能怎麼辦?”一名熟知王偉的知情人士文山(化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感嘆。

另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則嘆息:“王偉出走失聯固然不應該,但他和華帝合作了20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華帝此時絲毫不留情面地將此事訴諸法律,只會把事情弄得更大。”

歷史:

曾經“宮鬥”,留下後遺症

從文山的回憶中記者得知,王偉是跟隨華帝多年的代理商,其本人就是天津人,從天津起家,跟著別人一起做華帝,慢慢做起來之後,華帝后來把北京地區的業務也交由他來做。在知情人的眼裡,王偉能把北京華帝和天津華帝的規模做大,不僅僅是靠著他的聰明,更在於他善於經營的天分,而像王偉這樣的老經銷商,按說與華帝的感情最深,關係也是最牢固的。未曾料想,王偉等老經銷商之後會與華帝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導致關係變化的根源在於華帝股份的創始股東內鬥。

據悉,華帝股份前身為中山華帝燃具有限公司,1992年由中山市小欖鎮的7位老鄉黃文枝、鄧新華、潘權枝、黃啟均、李家康、關錫源,楊建輝聯手創辦,7位創始人也被稱為“華帝七君子”。在內鬥中,潘氏家族成為了華帝股份的實控人,這讓曾與華帝一起成長壯大的老經銷商們與潘氏家族的對立情緒濃重。

據文山回憶,因為潘氏家族上任之後就提出了很多政策,這令老經銷商們不能接受,他們希望黃文枝等重新回來掌管華帝,並從股權上面能有一些動作,而這件事的挑頭者正是王偉。“這樣一來,王偉就深深得罪了潘家,老經銷商們雖努力了一段時間,最終也沒能成功。因為,司法程序認定潘家人奪取董事長的權利是合法的。”文山說。

2015年9月,華帝進行人事變革,原董事長黃文枝卸任,70後副董事長潘葉江晉升為新董事長。上任之後,潘葉江的確表現出了強烈的“改革派”色彩:一方面他提出,自2016年起,華帝要在三年之內做到兩個一百億,包括銷售上百億、市值上百億;另一方面則開啟了華帝線上渠道不斷擴張的道路。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華帝股份的線上渠道營收為5.7億元, 2016年為8.2億元,2017年線上渠道的營收為12.8億元,同比增幅達到56.1%。

華帝2016年和2017年財報顯示,2016年華帝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95億元,同比增長18.1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28億元,同比增長58.45%;2017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7.31億元,同比增長30.37%,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5.1億元,同比增長55.6%。

文山稱,事情是過去了,潘家人表面上也沒什麼,因為經銷商太大,還得繼續讓他們進行銷售。值得一提的是,王偉乾得很賣力,銷售也是越來越好,除了天津、北京,之後還往河北繼續擴充規模。他還向記者展示了王偉於2018年2月26日在朋友圈發佈的一條消息:“十年前的今天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堅持,堅守了3650天,有了些許的進步,苦辣酸甜只有自己知道,在這向所有支持幫助我的領導、家人、朋友、員工鞠躬致謝。新的起點新的征程二次創業,帶領我的員工們把華帝在北京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現狀:

大小代理商生存堪憂

然而,華帝股份在7月2日晚間對外發布澄清公告中卻不這麼認為。

公告顯示,王偉是公司在北京、天津地區的一級經銷商,北京華帝和天津華帝與上市公司之間沒有產權關係,不是公司的子公司。近兩年該客戶不能有效跟隨公司經營戰略的轉型,未能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導致經營壓力巨大;公司從2018年4月起不再要求其(王偉)打款提貨,主動降低其庫存和經營壓力,不存在某些輿論報道的公司為了銷售增長而要求客戶壓貨的情況。

華帝股份表示,2018年6月初公司為了幫助王偉解決資金問題與其達成《動產質押還款協議書》,但該客戶在協議簽署後未能積極配合公司履行義務。公司出於風險控制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出發,申請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查封凍結其能夠覆蓋公司債權的庫存商品,並未對其公司銀行賬號和其他資產進行查封,確保其公司能正常運營。查封該客戶的庫存商品是上市公司主動消除風險採取的財產保全行為。

在著名家電產業觀察家、評論家秋實看來,按照常識,如果該客戶與華帝公司沒有任何關係,事件的當事人王偉是如何成功註冊帶有“華帝”名稱的商號的?“華帝是全國知名品牌,國家各級市場監督管理機關在一般情況下,是不予註冊登記的。除非得到華帝公司許可,或者存有另外一種特殊情況”。

一名接近華帝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由於華帝獨特的代理模式,“提貨額度”往往成為華帝和經銷商之間的矛盾源頭。據瞭解,華帝的代理模式是以提貨作為銷售依據,經銷商憑藉提貨單從銀行借款,銀行收取30%的抵押金之後,打款進華帝股份的。此時的經銷商因為還未銷售貨品,成為了銀行的債務人,當貨品銷售得以回款之後,經銷商再將借款返還銀行,同時還要支付這段時間內銀行的利息。這種銷售模式,將全部的滯銷風險都轉嫁給了經銷商。

“對華帝來說,希望經銷商能有更多的提貨,從而增長業績。而對經銷商而言,不斷加碼的提貨量則是擺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感受著經營壓力與危機。”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該知情人士同時透露:“對於京津地區經銷商目前的提貨量,華帝可能還覺得不夠,不符合這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但對經銷商來說,已經存在滯銷情況。”

另一位業內人士辛亞(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王偉的經營問題早在2017年下半年就開始出現了,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經變得十分嚴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個時候,他就開始四處借錢。”

據辛亞介紹,當時王偉也向華帝求助過,華帝當時給出的辦法是賒賬,“繼續出貨給你,等後面再還錢。”他感慨地說。

這樣做的目的,在辛亞看來是為了提升業績,“出貨量越大,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就越好看。按照行業的慣例和規則,每年提貨量都會增長10%-30%,但各個地方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長三角區域的一名家電行業經銷商同樣向記者表示,(華帝股份)公司都希望每年給經銷商增長一點提量目標,這也有利於公司的業績好看,但實際上連續增長是很難的。他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我目前的業績就比去年同期下滑了7%。”

不過,受益於這樣的模式,華帝股份的存貨和現金流表現都較為良好。

2017年,華帝股份的存貨為4.6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為10.93%;2013年-2017年,華帝股份的經營性現金流累計為20.32億元,甚至超過了同一時間段內的累計淨利潤(16.04億元)。

一位註冊會計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公司對存貨、應收賬款的內部管理控制較好,利潤的含金量較高,能夠帶來現金流入。但對於經銷商來說,如果盲目擴張,庫房積壓越來越多,便會導致資金壓力越來越大,甚至陷入困境。

行業:

“打款進貨”不該繼續

“華帝可以去接管庫房,可以派人去替他經營,可以收回庫房鑰匙甚至換庫房。大家可以一起尋找王偉來解決問題,畢竟他的資產也都留下了。”辛亞表示,“華帝現在的做法讓人寒心。”

據辛亞介紹,自2017年起,華帝對經銷商的年度考核要求更加細化,增加了對年度任務具體完成方式、質量、戰略執行效果等層面的要求及嚴格考核,這樣的局面給經銷商帶來巨大的壓力。

然而,更為艱難的現實是,經銷商的銷量不增反降。長三角某地一位華帝的經銷商陳文(化名)對記者表示,做華帝做了七八年,早前幾年每年能賣出100多萬,但這幾年卻越來越難做,2017年全年,他只賣出了30多萬元。

另一位經銷商也向記者倒苦水,華帝的銷量越做越少,而購買成本卻越來越大,“我們面臨的競爭和壓力都相當大。”目前讓這位經銷商感到慶幸的是,“華帝願意給我們延長賬期”。

資深產業觀察家梁振鵬認為,廚電行業經銷商普遍面臨著壓貨的壓力,對廠家而言每年都有銷售和利潤的增長指標,於是廠家自然把增長的壓力轉嫁到經銷商身上,壓貨也就形成了。“行情好的時候,大家都好,一旦市場行情下滑,經銷商的經營壓力就會非常大”。

相比之下,跨區域的大經銷商對母公司有著較大的議價權。針對王偉失聯事件,華帝在澄清公告中就表示,王偉及其公司長期過多依賴華帝一攬子特殊銷售政策等傾斜優惠政策發展,為確保公平和銷售政策一致性,2017年起公司規範了銷售政策,取消了一攬子特殊銷售政策,統一全國客戶提貨價。

而按照前述家電經銷商的說法,家電行業存在一類情況,大經銷商往往可以享受一些優惠補貼,或者低價進貨的權利,但這種情況也容易造成囤貨,一旦經營不好就會發生滯銷,對經銷商和廠商都不利。

秋實指出,華帝與客戶之間仍然是簡單的商品買賣關係。

“新型的廠商關係一定是夥伴式的、賦能型的,一定是共建、共享、共贏的關係,而不是傳統簡單的‘打款進貨’式的商品買賣關係。”秋實如是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