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這在王室當中繁衍能力算是超強的了,這也為皇儲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子孫多的康熙帝自己都認不全,有的孫兒康熙自己都不認識。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共有10子,4女。成年皇子4人,皇女1人。由於在位期間不長,子女也算不少了。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生有17子10女,相比雍正來說強了太多,也算因為朝局穩定,乾隆有大把的時間繁衍子女。雍正在爭奪帝位過程中相當艱辛,根本沒時間考慮要太多皇儲。到了乾隆這兒,可謂子孫繁衍達到了空前絕後。印證了實實在在的:康乾盛世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五位皇帝,年號“嘉慶”。生子5人,女兒9人。後來很多都沒有成年,夭折率很高。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共生子9人,爭氣的只有老四、老六、老七。按照皇位繼承人順序下一代皇帝就是咸豐了。走到道光這生子發生了轉變,皇位繼承人還是充足的。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咸豐,(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道光帝第四子,在20歲時登基,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咸豐登基不久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之後又有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時局動盪。生子1人,女2人,其中唯一的皇子還是大家所知的慈溪貢獻的。作為皇帝女人多的是,繁衍子女根本不是問題,但是每天縱情女色,以此來逃避外界的困頓。可惜流年不利,時年30歲去世。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咸豐帝長子,葉赫那拉氏,在位14年。也是清朝第一位未成年皇帝,慈溪、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由於慈溪的專橫跋扈,對權力慾望的掌控,成年後的同治過的很不開心,後來染天花去世,她的皇后在他去世不久也被慈溪害死,懷在腹中的胎兒也未見天。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由於同治早逝,無兒無女,皇位繼承人只能從同宗兄弟中挑選。慈溪為了掌控權力,不顧朝野的反對指定醇親王奕譞、慈禧親妹的兒子繼位,當時的光緒只有4歲,皇帝小什麼都不懂,正合慈溪的想法。成年後,由於慈溪的心懷鬼胎光緒皇帝也未誕下子女,據說光緒最後被慈溪害死在瀛臺,時年38歲。

皇室子孫多寡竟也成了王朝衰落的象徵,三代君主無後慘死

溥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光緒1908年去世後,慈溪也七十多歲,慈溪要找個小皇帝好控制,選了醇親王之孫溥儀,朝堂上的載豐嚇得暈了過去,他知道兒子的悲慘即將開始。3歲的溥儀就這樣登上了皇位,三年後清朝滅亡,溥儀退位。眾所周知,退位後在紫禁城十幾年,有專人伺候,從小遭受的苦難讓他失去了生育能力。晚清三位皇帝都無後而終,全毀在了一個老女人慈禧手中。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