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征點「要提」,大家高興太早了?

個稅起徵點“要提”,大家高興太早了?

這幾天大家都在關注個稅起徵點將要從3500元提升到5000元的消息。不過目前只是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中,並未正式確定。這個時間點也巧,前天剛有一篇熱文討論房價暴漲限制了百姓消費,政府很快就在審議降稅,給百姓們多留個“三五斗餘糧”了。不過,大家是否高興得有點兒早?

自古以來的稅制變遷,用黃宗羲定律解釋:歷史上每次稅制改革後,百姓的負擔最終都是有增無減。

個稅起徵點“要提”,大家高興太早了?

不說太遠,從唐兩稅制改革,到宋王安石變法,明張居正一條鞭法,清雍正攤丁入畝等,都涉及土地與稅制變革。其初衷無非是增加政府收入,同時減輕百姓負擔。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行下去往往就走偏了。

以“千古一相”張居正改革為例。“一條鞭法”的劃時代意義,歷史課本里洋洋灑灑數百字。被套路的大小官員、士紳們自然不會束手就擒,後幾任皇帝也未堅定執行:

首先 常例錢:傳承千年的“淋尖踢斛”無法操作,那麼“火耗銀”一項上得找補回來。

“淋尖踢斛”神馬鬼?舉個例子:孔二愣子秋後多收了三五斗,美滋滋地裝滿竹筐去繳稅。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衙役從xx米開外飛奔過來鉚足了勁兒衝著糧筐猛踹一腳,本來滿滿的筐裡“嘩啦啦”灑出一部分糧食來。這灑出來的部分就報“損耗”,官吏們收走。筐裡的糧食少了,狗剩兒只好又額外補上一些。即,百姓實繳的稅負都是超過官方定量一定比例的。

一條鞭法取消了實物繳稅,統一改用銀兩。“淋尖踢斛”失去了操作空間,只好在“火耗銀”上找補回來。依然以孔二愣子為例:孔二愣子兄弟第二年把糧食賣了換成銀子去繳稅。稅吏表示這散碎銀子要統一鑄成官銀,熔鑄過程中是有損耗的,為確保足額繳稅,需在原數額上多加兩成,即原本只要交二兩銀子的,要交二兩四錢,多出來的四錢,名目即為“火耗”。另一方面,孔二愣子把賣糧食換來的銅錢兌換成銀兩時,官價與市價也有差額,存在套利空間。雍正改革裡提到的“火耗歸公”,也正為此項。

其次 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在小說、影視劇裡司空見慣,也充分體現了古人“智慧”。名目繁多到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引用某電視劇一老大爺跟微服私訪大人的話:......莫說那些,現在連婊子接客都得收錢。最離奇的是那沿江神佛錢---船在江河上,難免遇見大風大浪,為了船能把錢安全運到,咱沿江的神佛都得拜,都得上點香,這香火錢也得抽稅...

皇帝的臨時攤派徵稅

大夥兒都熟悉的那位悲情皇帝崇禎,和遼東女真人打仗,開徵遼餉;鎮壓李自成張獻忠,開剿餉;要練兵,又開練餉——明末著名“三餉”。這些額外的沉重稅負還是壓在百姓們身上,導致大量的百姓脫離故土成為流民,甚至鋌而走險加入起義軍,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站在統治者角度,明面上是必須維護“有德聖君”、“千古一帝”、“永不加賦”等好名聲的,但政府開支巨大,這頭兒收入減了,就得在其他地方補回來,而這些負擔依然只會壓在百姓頭上。即黃宗羲定律。

個稅起徵點“要提”,大家高興太早了?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納稅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普通百姓並不清楚到底都承擔著哪些稅種:

1、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這回大家興高采烈的是個人所得稅要降了,這個稅種大家都熟悉。

2、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已合併至增值稅)。只要我們活著,只要有消費,就是納稅人。

3、其他:契稅、關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上述稅種,若不刻意去了解、學習或工作生活遇上了,普通百姓是不易知曉的。最隱性、最根本的稅種---鑄幣稅,大家知之甚少,相比個稅降那一星半點兒,鑄幣稅的微小變動都影響甚巨、關係甚廣。

關於鑄幣稅

在實物(金屬)貨幣時代,出於統治者私慾、國家重大事件(如戰爭、天災)導致財政赤字巨大、入不敷出時,往往會在貨幣發行上做文章。例如,原本貨幣的成色、純度都有固定比例,假定某國銀幣本來的銀含量100%。重鑄新幣時有意減少銀含量而改用其他廉價金屬填充,比如銀與錫(或鎳等)的含量各半。即,原本鑄造一枚足額銀幣的的銀,可以鑄成鑄成兩枚來使用和流通(並由政府強制當成足額),其流通過程中的的收益都可歸為收割“鑄幣稅”。若海量鑄造劣幣(貴金屬含量很低),投放到市場上做足額貨幣流通,即引發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鑄幣稅割猛了),同時還會引發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鏈式反應。

歷史車輪前進到現代,“信用貨幣”(純紙幣)取代了“實物貨幣”,甚至移動支付逐步替代現金交易。“鑄幣稅”的獲取更為便利,不需苦逼地開礦鑄幣,甚至也不需開動印鈔機,央行在電腦上敲擊幾個數字就完成。政府通過發行貨幣獲得的收益,都能歸入“鑄幣稅”,而海量的貨幣放水(晦澀的說法“量化寬鬆”,英文縮寫為“QE”)也更加方便,帶來不同程度“通貨膨脹”。

關於通脹

從根本上來說,貨幣是既得財富、勞動成果的憑證。暫時拋開其他影響因素,每1元貨幣,應該對應1元的社會財富(產品)。若出於各種原因如戰爭、天災、外幣輸入等,貨幣的發行量遠大於社會財富(產品)的增長,貨幣相對於社會財富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貶值,物貴錢賤,即為“通貨膨脹”。對持有該貨幣的全民之勞動成果(儲蓄)都是一種悄無聲息的“薅羊毛”(大家可簡單理解為“鑄幣稅”割大了)。

適度、溫和的通脹對政府和經濟有好處,而失控的後果...大家還記得中學歷史課本上,民國時期某百姓挑著一擔子紙幣去買米的圖嗎?雖然通脹有利有弊,但無論是何種方式何種幅度的通脹,長期積累下來對於百姓過往誠實的勞動成果來說都是…

仍以孔二愣子的為例,假定10年前,二愣子把種的一萬斤糧食換了一萬元貨幣在家裡挖個坑存起來,此時一萬元還能隨時換成一萬斤糧食。10年後,二愣子驚喜地發現一萬元只能換到三千斤糧食了(貨幣貶值)。這10年的時間裡,因為通脹,誠實的勞動者、光榮的務農青年二愣子“存丟了”7000斤糧食。

這些天的媒體文章算了筆賬,此次個稅起徵點提高,以月入萬元為例,能省出一份小龍蝦錢。相比這一頓微不足道的龍蝦錢,胖爺更希望在流轉稅、“鑄幣稅”上也聽到好消息。不然降個稅省下來的錢,輕易就被通脹的滾滾洪流對沖掉了。另外,房產稅也驚曝即將實錘,提醒諸位看官密切關注。

最後,照慣例,來個段子(純屬虛構,切勿翻開史書對號入座):

西曆xxxx年,面對各地方衙門巨大虧空無法順利補齊,邊疆用兵和各地賑災耗費巨大,國庫空虛,地方府庫亦入不敷出的情況。皇帝日夜憂慮,苦尋良策。

此時有大臣獻計曰: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您下旨,一方面讓各地衙門把土地賣給鉅商富賈們,許可他們蓋房子賣給百姓。同時,衙門也給百姓們貼補一小部分款子,比如一成,並允許他們向錢莊、票號賒賬。另一方面,您再下一道旨,凡滿18歲以上男丁,必須分家單獨立戶。您看...?

皇帝聽罷,若有所思:此計雖妙,然百姓負擔沉重,亦家無餘財,長此以往,如之奈何?

大臣胸有成竹,微微一笑:皇上可否記得,前些時日,八王爺與戶部尚書提議將我朝新鑄之錢定為銅四鉛六,一改銅六鉛四之舊制,皇上准奏便是。此外,皇上即將推行新政,清丈田畝,廢掉部分苛捐雜稅,百姓自然感恩戴德。

帝略微思忖便撫掌大笑:此計甚妙!著內閣速擬章程,再擬旨過來,朕明兒個早朝要叫大起~哈哈哈哈!

人活一世,不能只為了自己---塵世中渺小的屌絲流文青

信息爆料、事件討論、轉載申請可微信聯繫:117762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