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他的思想卻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閃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蹟,弟子們各有記錄,後來彙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曾經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他的思想卻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閃光​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他曾經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他的思想卻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閃光​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

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他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求學生對待學習要謙虛篤實的態度。他曾經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他的思想卻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閃光​他在歷史上多次受到批判,可是,他的教育思想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他作為一名距今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時代的教育家,思想雖然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但是,他也揭示了很多的教育規律,提出了很多的教育策略,他還提出了很多的做人原則和處事方法,被人們成為“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