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中風俗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中風俗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的地域差異是劃分文化區域的主要指標,也是構成一個地區直觀和特色文化的因素。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說:“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此言點出了風俗與地理環境的緊密關係。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中風俗

風俗的內容較為龐雜,各地的風氣習尚、婚喪禮儀、迷信淫祀、民歌俗諺無不包含其中。總的來說,風俗的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區域文化性格,即人的性格、氣質、意志、語言和社會意識、社會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二是風俗的形成、發展和變遷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

其中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地域差異,使風俗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風俗是地理環境的內塑與社會環境的外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

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南抵秦嶺,北至黃土高原,東到潼關,西到寶雞,呈東西延展的矩形,東、西兩側分別與山西、河南、甘肅等省交界,南北與陝南山地景觀區和陝北黃土高原景觀區相鄰,是我國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這裡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風俗文化更是絢麗鮮明。

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謂“關中十大怪”,即:“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麵條像褲帶,烙饃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泡饃大碗賣,帕帕頭上戴,唱戲吼起來,板凳不坐蹲起來,下雨下雪逢禮拜”。這段民諺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對關中風俗作了形象概括。

關中的建築景觀有廈房和窯洞。關中西部地區農村傳統的房屋建築形式多為廈房,即“房子半邊蓋”,這種房子從側面看正好是兩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的後牆高5-6米,簷牆高3米,沒有窗戶,下雨時,雨水朝院子中間流。這種房屋是百姓們長期對地理環境適應過程中的選擇,究其原因,這種房子省木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積小,也省工,再加上砌牆用“胡基”(夯打成的土坯),取材方便。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中風俗

這與關中地區森林覆蓋率不高,缺乏木材,及土質為黃土,易於取材打坯都有關係。同時,受季風氣候影響,關中地區到了冬季刮西北風,廈房通常是面南或面東,這樣面向西北沒有窗戶的後牆可抵擋寒風,起到禦寒作用,而面東或面南的一面有窗戶和門,可最大限度地接受日照,有保暖和光線充足的優點。關中北部一些地方的居民居住窯洞,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黃土覆蓋層較厚,黃土的直立性很強,易於建造窯洞。加之這些地區的降雨量小,而黃土高原地區又缺少高大喬木,因而造窯洞是很好的選擇。

“麵條像褲帶,烙饃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泡饃大碗賣”,這種飲食習慣與關中地區的農業紫密相關。由於自然條件的影響.關中地區農作物種植以粟、黍、麥為主。

關中地區土層厚,土質疏鬆,麥子的根鬚通常扎得很深。小麥含澱粉量大,麵粉製作的麵食韌性大、“筋道”不易斷。同時,由於傳統的農耕方式消耗體力大,在飲食風俗上都以“求飽”為目的,因此,麵條扯得寬寬長長,鍋盔烙得厚且大,泡饃用大海碗來盛,日常飯菜多以麵食為主,蔬菜種類少,而以鹹菜、辣椒、漿水來佐食。總體上看,關中地區的飲食無論是製作還是原料都很簡單,這與當地物產單調有關。

關中是傳統棉產區,居民大多以棉布(粗布)為主要衣料,便於農耕勞作,加之,關中地區森林覆蓋率低,植被破壞嚴重,每逢颳風,便會塵土飛揚,就形成了一種保留至今還可看到一些老年婦女將手帕戴在頭上,即“帕帕頭上戴”。這種“帕帕”恰可用來抵擋風沙灰塵的汙染,保持清潔,而且有實用性,集防風、防塵、防雨、防曬、擦汗、潔手和臨時用來包東西等功用於一體。

地理環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創造了與環境相協調酌文化,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環境氛圍。戲曲民歌的產牛與環境也有關係,秦腔產生於陝西、山西、甘肅弓帶的西北黃土高原地區,T旱少雨,廣漠荒涼,風沙起時一片蒼茫,這裡人們的性格質樸而深沉,民間音樂也在悠遠深長中帶有幾分蒼涼;面對黃土高坡、莽原大山,人們倍感壓抑,人生多有苦難的感受,人與環境的對抗多於和諧。因此,秦腔悲壯,以哭喊為主調,具有高原的風格。“秦腔吼起來”很形象地說出了秦腔的特性。

節慶在北方大致相同,但各地仍有其不同的特點,如關中地區的“看忙”。即小麥夏收時親友間互相幫助而形成的一種節俗。這是由於作為傳統的農耕區,每逢收穫、播種時需要大量的勞力,親友之間相互幫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習俗。關中的農業傳統也滲透在日常習俗之中,與其他地方流行送糕點不同,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關中地區流行製作各種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中風俗

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例如結婚時要吃花饃,、裡面分別包有糠、糖、錢等,吃到包糠的表示能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吃到包糖的表示生活甜蜜,吃到錢表示財源滾滾等。辦喪事時要蒸“大饃”,祭掃鬼神。重陽節舅舅家要送外甥麥面做的“糕”,祈願孩子健康成長。元宵節時要送做成老鼠狀的“面繭兒”給小孩“看燈”。這也與關中地區是小麥產區,以麵食為主不無關係。關中是傳統的精耕細作農耕區,“下雨下雪逢禮拜”。是指每逢下雨下雪,人們無法外出勞作,便如同上班的人到了禮拜天一樣,可以休息。

關中文化中的“龍崇拜”是遠古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中所產生的一種圖騰崇拜。遠古氏族社會時期,原始人類多利用天然IU洞為居住之所。我國西北地區屬溫帶內陸高原氣候,亦適宜人類穴居。

因此,人們與爬行動物蛇類接觸頻繁。於是,蛇類成為西北部許多氏族的圖騰崇拜神靈。如《:¨I海經》所載西北地區的遠古神人,大抵皆為“人首蛇身”。這些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民族,不斷戰勝、融合以其他動物為圖騰的氏族,並在蛇圖騰的基礎上,“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逐漸演變為“龍”。還有在關中諸多名山中,太白山被認為是“能興雲致雨、息澇弭災”而受到崇拜。

關中屬暖溫帶半溼潤地區,有降水變率大、旱澇無常的特點。春旱與春夏連旱較嚴重(有春雨貴如油一說),而傳統農業對於水的依賴性很大。大面積旱災發生時,對太白山神的祭掃非常隆重,祈雨在太白廟內舉行。這是由於太白山頂終年積雪,人以為神,由於地勢原因,這裡易形成雨積雲,是降雨的先兆,而且太白山地是關中降水最多的地區,關中盆地東寬西窄,東低西高,溼熱氣流與東下的冷空氣首先在渭河谷地的關中西部相遇,形成較多的降水機會。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關中風俗

太白山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地勢高聳,是阻滯東南季風的重要屏障,也是冷暖氣流交鋒頻繁的地帶,山地氣溫低,空氣溼度大,常處於飽和狀態,因此稍有空氣震盪就會產生降水。而人民祈雨時,人數眾多,而且鼓樂喧天,引起大面積空氣震盪,產生大範圍降水,人們則認為是神顯靈,形成太白山信仰。

區域文化性格是特定區域中人們的普遍、穩定的心理趨勢和價值取向。自古以來,關中平原七地肥沃,物產富饒,又有秦嶺、黃河等山河屏障,是極具政治、軍事、經濟意義的地區,被譽為“陸海之樞紐”、“天府之富饒”。發達的農業經濟使它具備了自我發展、不依賴外地、進而形成獨立封閉發展模式的條件,這也培養了秦地人民保守、封閉的民性,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姑娘不對外”便源於這種思想。

任何地方的風俗都是一定地域內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尤其在人類生產活動的原始階段,風俗的產生對自然環境條件有明顯的、直接的依賴關係,風俗文化打上了人們為適應地域特殊環境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的深刻烙印。

尤其是物質民俗中的民居、飲食、服飾、習俗等,在文化景觀中最易於辨別,最能反映民俗與環境的關係。關中地區的民俗亦然,它是關中人在與自然環境相抗衡、適應的實踐與經驗中繼承下來的一種文化景觀,是反映關中地區人文與自然關係的一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