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社会为什么是士农工商?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读书人地位最高,其次是农民,再次是各行各业的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社会地位最低下的就是商人。人们讲这种社会地位排列的特点称之为士农工商。


古代的社会为什么是士农工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地位排名呢?这不得不从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谈起。在古代,遵循这样的原则“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学习优秀的人就可以高官厚禄。而士作为社会中的读书人群体,无疑是最有可能进入官僚体制,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最高。

再来说农。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民生产所得,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社会稳定。而且,农民是是社会上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无怪乎他们有仅次于士的地位了。

而工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了。他们往往是由一定技能的农民转变而成。这一群体也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许多的生产资料都是由他们制造。由于他们掌握的技术往往具有垄断性和传承性,工这一阶层往往是一代传一代,因而他们的社会阶层变动极为困难。他们在社会之中也处于一个极为鸡肋的地位,不会太过的重要,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的社会为什么是士农工商?

最后再来说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为什么这么低呢?这就要从他们自身的特点说起。首先在古代行商就要到各地去贩运货物,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加之商人天生具有冒险精神。统治者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一群人在各地窜来窜去,他们认为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利用各种政策来限制商人的活动,贬低他们的地位。还有商人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囤积大量财货的做法。都是与统治者的意愿相违背的。商人的地位自然被不断地压制、贬低。因此,古代的商人大都有这样的想法:在经商积累一大笔财富之后,或买田,或培养后代读书,极力是自己摆脱现在的社会阶层。不过,随着财富金钱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也发生着改变,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悄然提高。
古代的社会为什么是士农工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