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富顺:变废为宝 小小竹叶也能出口赚外汇

自贡富顺:变废为宝 小小竹叶也能出口赚外汇

收购的竹叶

四川新闻网自贡7月10日讯 (记者 徐昭磊 摄影报道)进入7月以后,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童寺镇的一家竹叶加工厂开始忙碌起来。

每年的7月至12月,正好是收购竹叶的季节。在这家竹叶加工厂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田麻竹竹叶经过采摘、清洗、晾晒后,将以每吨1.4万元的价格卖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深加工后销往日本、韩国,用于包粽子、包寿司、作为环保包装袋。算下来,一片小小的竹叶就能卖到0.03元,年销量可达800吨。

今年,四川省出台了《关于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作为四川最大的笋材两用竹基地的富顺县,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创新土地托管服务模式,不断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贡富顺:变废为宝 小小竹叶也能出口赚外汇

麻竹叶

变废为宝 一片竹叶出口能卖3分钱

7月4日上午,位于童寺镇的竹叶加工厂刚刚收进了今年首批麻竹叶,约9000斤。

“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收6、70000斤竹叶。”据工厂负责人刘祥彬介绍,符合要求的麻竹叶宽9厘米及以上、长36厘米及以上,收进竹叶以后,他们将选取宽9厘米及以上、长36厘米及以上的竹叶进行打包,然后经过清洗、烘干等一系列技术处理后加工成为半成品,然后作为原材料销往上海、广州等城市,还远销日本韩国,不仅用来包粽子、包寿司,还作为制造环保包装袋的原材料。

刘祥彬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于2010年接管该工厂,通过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2013年开始有了出口。在以前,当地的麻竹叶除了包粽子会用,基本上属于废品;后来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开拓,现在的麻竹叶已经是供不应求,仅竹叶,年销售量达800吨。

大胆尝试 托管运作盘活林地资源

随着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紧张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竹子以其成材快、可再生、产业带动性强、生态效应优良等特点被广泛种植利用,竹原料在造纸、纺织、家具、食品等领域需求量日益增加,竹产业逐渐成为川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富顺县滨江竹业专合社负责人刘滨眼里,竹子,种植方便、成材率高、经济价值可观。其中,竹笋可以作为时蔬销售,也可以作为原料加工出多种食品,竹子可以做工艺品、造纸、板材等原料,就连一片片的竹叶,也能加工成食品包装原料,卖到钱。

富顺是竹资源大县,此前,该县依托天保、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发展麻竹林地十余万亩,建成了四川省最大的麻竹基地,并形成了以童寺、东湖、板桥、狮市、宝庆为中心的竹产业集中区域。

近年来,因政策调整及农村劳动力流失等原因,使农户种植竹林积极性下降。同时,林地资源相对分散、管理粗放、管护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致使竹林地产量、质量不高,林农在种植收益降低后疏于管理。刘滨回忆说,2016年以前,当地许多竹林还属于“懒管”状态,许多农户不愿意打理竹林,导致竹材质量下降,产品卖不起价。经过县林业、科协、供销社等部门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托管”运作模式,并很快收到成效。所谓“托管”,即在不改变竹林地所有权及种植作物的前提下,为林农提供种、管、护及采伐、加工、销售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实现竹林地产出最大化。

探索创新 优化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自去年开始,我们扶持鼓励富顺县滨江竹业专业合作社,探索创新土地托管服务模式,结合富顺实际开展竹林地托管,现已在县内全面实施。”据富顺县供销社负责人介绍说,富顺竹林基本为林农自有,无法实现统筹规划、集约利用,单一林农有缺乏议价能力,造成现有竹林地采伐方式以皆伐为主,更新造林力度不够,无法实现竹林地资源循环利用。“在此基础上,县域内虽有多家竹笋、竹叶加工企业,但缺乏主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竹制品加工利用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较好的自主品牌,总体上未形成规模化的高端竹产品生产链条,竹产品附加值较低。通过实施竹林地托管,有效保障了竹原料供给质和量,为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全县竹产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五月上旬,专合社已在十三个镇乡开展宣传推广交流工作,与十二个镇乡六千余户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完成托管面积五万余亩。计划今年六月底前,实现竹林地托管全县镇乡全覆盖,预计托管面积达到十七万亩。同时,竹业专合社已建成竹笋加工厂3个,竹材加工厂6个,并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向村民提供管护、种植、砍伐、食品加工、竹材加工等就业岗位。2017年,专合社创造经济价值2亿多元。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