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解決滯銷問題不能只靠助農行動

由於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優勢,近年來大蒜種植已成為洱源縣重要的特色產業。然而據媒體報道,今年全縣小春播種大蒜9.72萬畝,總產量20多萬噸,有7萬餘噸大蒜滯銷。

快評:解決滯銷問題不能只靠助農行動

洱源:大量大蒜被挖出 陳飛攝

農民朋友最怕的滯銷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怎麼辦?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助農行動於是登場了。據不完全統計,洱源縣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出去的大蒜已有5萬多噸,特別給力的是,來自全國各界的愛心助農行動仍在進行中。

但凡滯銷出現的時候,我們總能感受到農民的欲哭無淚。畢竟孩子的學費,一家人的生活費,全指望這一茬。可是,抵禦風險的能力呢?農業最難以繞過的就是風險,作為莊稼人既要有賺的預期,但也要做好賠的準備,不能贏得起而輸不起。搞得滯銷一來,就好似大禍臨頭,完全焉了傻了。

不知說了多少年的種植結構問題,直至今天依然是個大問題。以西甸村為例,全村2700多畝耕地,大蒜種植面積2000餘畝。如此單一的結構其實回答的無非是,壓根沒有種植結構可言。調結構,調結構,不變的依然是“單一”。

所以,解決滯銷問題不能只靠助農行動。長久之計,還要進一步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增強抗風險能力,合理調整農村種養殖結構。

當然,這些也不是今日之反思而得出的結論。試問,哪一次滯銷過後,沒有關於種養殖結構的反思。針對當下出現的蔬菜滯銷問題,相關方面的反思更是深刻一籌,“從深層次看,暴露了蔬菜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存在需要緊迫解決的問題。”“當前居民消費對農產品品質、質量和安全無公害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優質化的需求與日俱增。但部分縣市蔬菜種植品種單一,供應與市場需求脫節。”“下一步,我省將以此次馬鈴薯、西紅柿、大蒜滯銷事件舉一反三,推進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認識深刻,分析到位,充分體現了專業水準。

不過,分析問題還得解決問題。必須把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抗風險機制等牢牢抓在手上,確保抓出成效。否則,到了明年滯銷依然不見不散,一看種種植結構,依然單一如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