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下的轉型:產品 風控 合作

今年4月份,由央行牽頭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旨在打破剛性兌付,化解影子銀行風險,統一各領域資管業務監管標準。長期來看,新政將促進資管業務健康發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但隨著原有政策紅利逐漸消失,禁止通道服務、打破剛性兌付、實行淨值化管理等新的要求,可能會帶來理財規模縮小等不確定性後果,短期內可能給行業帶來衝擊,並加劇行業分化。

在近日召開的“2018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來自各類金融機構的嘉賓就資管新規帶來的影響以及機構業務轉型展開探討。

資管新規帶來新機遇與挑戰

可以肯定的是,新的監管標準將對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帶來巨大挑戰,不同行業面臨的壓力也有所不同。

例如,近年來,保險行業快速發展,保費首次接近兩萬億元,其中以理財型產品為主,主要是萬能險和中段期的存續產品。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峰認為,這類資產的特點在於負債期限短,但由於資產期限長,形成了錯配。然而,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剛性兌付非常重要,所以錯配就帶來巨大問題,即資金的流動性問題。資管新規引導保險公司更加註重負債端的改善,形成整個行業資產負債的平衡。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由於財富管理能力、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相對較弱,資管新規出臺後,中小銀行受到的影響較大,無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都面臨壓力。從規模上看,短期理財規模顯著放緩;從產品角度來講,淨值型管理對理財產品收益影響較大,同業之間有較大的競爭。

多角度提供轉型方向

“一方面,作為投資銀行要做得更加專業;另一方面,也希望監管能夠給予產品更大空間。”談及今後的發展方向,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在香港市場,高淨增票據、場外衍生品等產品有很大市場,客戶有不同投資需求及風險偏好,應當創新更多符合監管及用戶需求的產品。李迅雷表示,雖然監管趨嚴,但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券商的發展空間在於跟銀行、保險及各種理財機構合作,把財富管理市場做得更加規範、更大。

瑞士千禧銀行首席執行投資官David PINHEIRO結合歐洲經驗介紹,當下歐盟執行的監管框架要求金融市場所有參與方必須遵守合規要求,包括資產管理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等。主要法規的設立有兩大目的,一方面是希望提升對投資者的保護,避免投資者去購買不合適的產品,或者不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產品,特別是要保護小型零售投資者;另一方面則希望提升透明度。

如何主動適應監管要求,及時調整現有業務,探索發展新規鼓勵支持且公司有比較優勢的業務,從而在行業洗牌中脫穎而出,將成為資管機構的重要任務。David PINHEIRO認為,在歐洲,嚴監管直接給銀行帶來的壓力是固定成本的增加,所以各個機構在數字化、IT方面加大投資。“目前在歐洲的資管市場,數字化是一個非常大的趨勢。”他表示。

注重產品開發 提升投研能力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怎樣的配置策略更為合適?王軍提出,在資產端,資管機構可以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和國家發展方向,並探索怎樣和金融市場特別是投行業務更好聯動,更好挖掘需求;在資金端則去考慮如何帶來更多資金。王軍建議,現階段,在嚴監管、去槓桿和經濟內外面臨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機構要關注長週期行業,包括教育、醫療等發展不充分、矛盾比較突出的行業以及科技新興產業,可以通過投貸聯動、債轉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股權類資產業務的管理比重。

包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表示,基於金融資產業務發展規律,機構要加速結合海外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積極採取多項措施推動資產管理業務朝產品淨值化管理發展,打破剛性兌付,提高標準化債權資產和收益類資產的研發能力。“資產管理方面我們還有很多的欠缺,過去很多都是以國內資產為主,多半是債券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很少。所以,銀行本身的研發能力必須提高,這樣才能提供更豐富的產品,滿足投資者對產品的選擇。”華而誠強調。

資管業務的開拓,不僅體現在資產配置選擇上拓寬了既有的路徑,同時也提高了資產回報率,進一步加強了商業銀行現代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有利於拓展中間業務收入,為商業銀行實行經營風險整體控制和經營領域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支持。華而誠坦言:“這對商業銀行其實是很大的挑戰和機遇。”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