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哪一个军事行为有违军事常识?

焦泽山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亮剑》无疑是近年来一部出色的有关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但是也犯了不少有违军事常识的错误。这里指的《亮剑》为老版本,也就是李幼斌版的《亮剑》。

违背军事常识错误之一:5吨炮弹。在电视剧中,换李云龙撤离阵地的是4个炮兵团。当时我军炮兵团装备多为缴获的美制105mm榴弹炮,一发炮弹重达15千克。五吨炮弹也才300多发炮弹,完全无法满足四个炮兵团的火力输出。

违背军事常识错误之二:乱入的冲锋枪。在电视剧中,华北日军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大量装备了美制M3冲锋枪,时间上却对不上。这把冲锋枪最早出现时间为1943年,当时美军也只少部分军队装备了这款威力强大的冲锋枪。然而在1941年日本与美国爆发战争之后,日本便很难获得美式武器装备。

违背军事常识错误之三:捷克式轻机枪无限火力。抗日战争时期,捷克式轻机枪成为中国军队标配武器。在《亮剑》中也存在着捷克式轻机枪在不换弹夹的情况下,持续保持火力输出的情况,事实上这款轻机枪弹夹容量只有20发。

以上就是《亮剑》电视剧中的军事常识性错误,当时远不止这些错误,欢迎大家评论补充:《亮剑》电视剧中违背军事常识的错误。

原创不易点个赞,喜欢“兵说”的朋友们关注一下吧!


兵说


亮剑电视剧是由海润影视制作公司出品发行的一部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个时期一位军人李云龙和他的部队保家卫国的故事,这部电视剧非常好看,当年第一次播的时候,首播收视率为10.3 %,全年收视率为7.883%。而且在2017年,收视率达到了10%,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是一部2005年上映的电视剧,距2017有12年了,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其选材优秀,特效精湛和很大关系,比现在很多抗日神剧好多了。但是毕竟是电视剧,还有很多不科学的,请看下文分析。

最招吐槽的武器就是那日本特工队的那把美国m3冲锋枪了。这种枪服役于1942年,而特工队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为1941年后期,所以这是一把穿越了的枪。。。。不过比起别的电视剧那把awm狙击枪,这把诞生于1年后的枪还算靠谱。

在一集中,李云龙要求部队在距离日本阵地80米处开始挖坑,一只挖到30米处,但是,当时日本制式步枪有板38式步枪的瞄准器标尺射程为2600米,有效射程为460米,而80米日本军队完全可以轻轻松松打到李云龙的军队,所以这是不科学的,而且日本军队的投弹筒也不是吃素的,30m处我军可以把手榴弹扔进日本军队阵地,那么日本军队也可以吧手榴弹扔进我军的阵地,所以这是错误的。

日军特种部队首领山本一木向部下说1939年诺门坎战役上千辆t34坦克冲锋,但是t34坦克与1940年才服役,而且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才490多辆bt5和bt7坦克,如果一场战斗就几千量坦克,那么这场战役应该有上万量坦克吧。

但是亮剑电视剧在我国电视剧中还是非常良心的,最初的版本值得一看。


诸葛小彻


作为文学,影视,亮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题材的作品。应该点赞。

当然,作为影视作品,有许多漏洞不可避免,毕竟导演和编剧军事常识不是他的专业。其实,影视中很多故事是有原型的,只是做了艺术加工。

今天我就各位的发言做简单的评论。

1.关于平安县城的作战,。有的人说为啥日军没有使用航空兵,其实,空军的使用不是在任何战斗中都使用的,二战时期,空军的使用都是战役级别的,或是战略要点方向。平安县城的战斗不过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一个战术点,空军不可能对其空火支援。再有,平安县城的守军,不过是一个守城部队,伪军是占大比例的,其战斗能力不是那么强。有人说了,不是还有个日军突击队吗?日军突击队,其作战企图是渗透。守城不是其专业。举个例子,特种兵执行特殊的战斗,如果打攻防作战,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他们都打不过一般的建制连队,为啥,进攻作战和防御作战是协同作战,单兵服从于整体战术。所以,就攻城作战,他们的实力只能说很一般了。在说说,兵员比例问题。守平安县城的部队,绝对不会超过500人。因为,他不是战略要点,面积不大,只是各个战术点中的一个点,日军不会把大量的部队囤积在这个地方,作品中也没提及过县城中战斗部队的兵营,只是有一个突击队在此临时落脚。(是临时落脚,就是简单的修整),李云龙,用两个营和地方武装,大约两千人左右,其实符合攻防要求的。而且是追着敌人的屁股打,大大增强了战斗的突然性。影视片不可能,把所有的战场同时展开,主人公的笔墨当然用的要多。其实,假如是真实的战场,我敢说,打援的部队打的更残酷。

2.有人在发言中,说了指挥权的问题。说什么八路军是两元管理,团长和政委,李云龙多次出兵,没有经过政委的同意。其实这很正常,当过兵的都知道,军政主官都是平级的,军事主官一般主抓训练和作战。政治主官一般抓政治工作。在一个单位,主官在部队时间长,他的群众基础就好,李云龙是这个部队的元老,当然有绝对的话语权,况且是军事斗争,军事主官有绝对的权威。再更正一下,部队军政主官管理部队叫双首长制,分工有很严格的要求。不是什么二元管理。另外,还有人质疑,李云龙,经常不听指挥,不请示就出击,出兵。其实,这跟八路军的战术,有直接的关系,游击战就是要求,独立作战,抓住战击,果断出击。当然,不能违反整个部队的战略意图。李云龙,在影视剧中,经常挨批,其实是突出主人公的个性。大可不必那么认真。

3..我经常说,大家作为一个军迷,要多学军语,掌握一些战术理论,这样,评论起来就能有的放矢。作为军迷也会更有意思。我说一句话,不管各位是否喜欢听,有很多人把故事当做战例,这是极端错误的。我敢说,如果拿出一个完整的战例,大多数人是看不明白的。很多军语和战术术语以及决心,想定,协同,各种保障,都是很专业的。举个例子,评论中有人举例,关家脑战斗。其实,这次战斗属于争论性很大的战例,我简单通俗的讲解一下,尽量不用军语。关家脑战斗,其实应该叫打击渗入之敌的进攻作战。当时,敌一个大队,大约500余人,绝对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经过周密部署,进入我根据地腹地。占据了根据地的要点,并就地转入防御待援,其作战企图就是,在腹地坚守早点,待援军到来,里外夹击形成反包围。实现大的战略企图,以期和八路军主力决战。当时,八路军陈庚部距敌较近,彭德怀亲自指挥,陈部用两个团,对其实施进攻。兵力对比,完全占得优势,但火力对比,我方炮火不能有效覆盖,只能靠步兵反复冲击。打消耗战。此时,敌外援也向我根据地移动接敌。打援部队由刘伯承指挥,打的异常激烈。一次看似简单的战斗,瞬间演变成一次局部战役,并直接影响双方的战略大局。刘,陈多次请求退出战斗,打消耗战,八路军不战优势。当时,彭德怀坚决要吃掉这个500多人的突出之敌。最后,把日军消灭,但我也遭受重大损失。这个,战例现在也是军事界争论的战斗。彭的观点就是,我根据地腹地,不能让敌人说来就来,以后日军小股部队会经常渗入腹地,蚕食我根据地。刘,陈,认为我八路军与日军展开消耗战,得不偿失,损失太大。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攻防作战,有打点,有打援,有攻坚,有反冲锋~~~具体细节很复杂。为啥,费这些笔墨呢,其实,是让军迷简单了解一下战斗模式。任何战斗只能借鉴不能复制。还有人,把打平安县城跟腾冲战役相比,一个是战术要点,一个是战略要点,一个叫战斗,一个叫战役,级别不同,天壤之别。说这些,就一个目的,军迷要掌握一些战术方面的知识。

啰哩啰嗦,说了半天,你们累了吧?最后说一句话。电视剧跟战争完全不同,如果按真实的战斗情景,所有的影视剧都是神剧。我们看军事片就当是一个故事。传承其精神就足矣了。


手机用户73890477190


我是一个退伍老兵,可能是因为当过兵,也经历过战争的原因吧,平时很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亮剑这部电视剧我至少看了五遍,没一次看都特别激动。这也许就是亮剑的成功之处。


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具体到亮剑中有没有违反军事常规的情节,我觉得还是有的。我认为其最大的不合理就是歼灭山崎大队的那场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历史上歼灭山崎大队的原型战斗应该是源于1939年10月下旬,日军第4独立混成冈崎大队之600余人窜犯到我八路军一处重要的黄崖洞兵工厂附近的关家垴地区发生的。这次战斗是八路军作战史上最残酷的攻坚战斗之一,虽然歼灭了冈崎大队的绝大部分500余人,但是八路军也付出了一千余人的伤亡代价,最终由于日军增援部队的压力,以至于八路军最终未能全歼,遗憾的撤出战斗。


电视剧中,当八路军对死守在关家垴的日军发起多次进攻受阻,李云龙率部队用土工作业的方法,挖掘壕沟挖到抵近日军阵地30米左右的攻击距离,让战士们集中投掷手榴弹对日军发起突袭,借手榴弹爆炸掩护大部队冲入敌人阵地。

在计划实施之前,李云龙曾经说过一句话,意思是就是个娘儿们也可以把手榴弹扔到敌人的阵地上。这句话的意思明摆着八路军要挖掘的壕沟距离敌人很近。从电视剧的剧情来看,日军防守的位置在高处,八路军出于仰攻位置。八路军要实施的挖掘壕沟的作业,是要在防守严密的日军眼皮底下进行的,这种作业方式显然会被日军发现,在实际战斗中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便是侥幸挖到了日军鼻子底下,日军同样会把大量的手雷扔进战壕。因此,从这种情况来说这很明显不符合事实。如果采取挖掘地道的形式还靠谱一些,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剧的导演忽视了这一点。


当然,这点小瑕疵对于亮剑来说无关紧要。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一起交流。


大风呼呼


不少,影视剧嘛,为了突出英雄人物和主角李云龙的光辉战绩,一些关于军事和战事的描述是有违常识和历史史实的。

1,苍云岭突围战。

真实的情况下,在抗日战争中装备低劣和弹药缺乏的八路军一旦被日伪军包围,必须坚持到天黑趁夜幕从鬼子最薄弱的点突围。大白天的,从坂田联队正面突围,八路军战士就是日军的靶子,这跟坂田大佐被炸死与否没有关系,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小队中队的单位作战能力都不低。



2,李家坡之战。

争议比较大的是李云龙土工作业的办法是否合理有效,仰攻时是否能如此轻松,日军是否如此菜鸡,与关家垴战史差别严重等等,这个网上有不少专门的帖子,不搬。



3,两元负责制。

我军实行的是军政两元领导制度,一般政委还是团党委书记,有最后之决定权。《亮剑》里独立团快成了李云龙私人武装,政委职务被严重弱化了。



4,特种兵武器。

日军的山本特战队和楚云飞的358团使用了一水的美制M3冲锋枪,而这款冲锋枪是1943年才成为美军的制式武器,出现在“百团大战”的1940年,属于严重穿帮。

还有其它的一些,欢迎大家补充。


度度狼gg


《亮剑》中违反军事常识的地方很多。作为艺术加工可以理解。并且《亮剑》是综合了我军历史上很多将领的事迹加工而成的。相比较当下的包子雷、裤裆藏雷、铁道飞车等,已经很写实了。

如果从军事的角度来讲,无论是苍云岭突围,还是李家坡之战,都有其不合理之处。

但是最不合理的,却是伏击观摩团的一段插曲。

当时,楚云飞来到独立团蹲点,李云龙想打一仗给他看看,正好部队也需要冬衣,所以他下了个套,准备伏击虎亭的鬼子。

没想到,由于日军观摩团的到来,周边鬼子的第四、第九旅团有异动,只得取消了行动。

此时,独立团奉命护卫总部侧翼,不能私自行动。而李云龙却对鬼子的兵力调动产生了好奇,他想看看鬼子要干什么?他觉得其中一定有问题。


于是,李云龙做出了一个违反军事常识的行动:他让赵政委带人保护总部,自己却带着一个营潜伏在鬼子的必经之路。

最终,李云龙“巧遇”鬼子观摩团,全歼之。


这段剧情,看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感叹于李云龙的战场嗅觉之灵敏。但要是按照军法条令,李云龙已经被枪毙了。

置总部安危于不顾,置老总安危于不顾,不服从命令、不听众指挥,私自调兵,其心可诛!

这事要是真发生了,他李云龙有几个脑袋?部队军令如山,容不得半点越线。敢于这么做的将领,是在找死。

带兵不是过家家,做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做为一个经历过AB团的老战士,他李云龙会不知道此中的厉害关系?

为了突出李云龙的牛逼的这段剧情,实际上是最不符合军事常识的一段情节。


脂肪故事


电视剧《亮剑》是大家最爱看的抗战作品之一。个人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是抗战片中最优秀的代表作。然而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并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只是希望以后的作品能精益求精,更进一步。

1、《亮剑》上过分强调美制M3冲锋枪比日制三八大盖好,这两种枪作用都不一样,一个是近战,一个是远距离,怎么能比呢?M3冲锋枪在中国被称为三七冲锋枪,即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引进的,在此之前,中国战场上从没出现过,剧中不应该忽视步枪的威力和作用。

2、山本特工队全拿冲锋枪,当时德军特种部队拿的栓式步枪都占了很大比例,冲锋枪射程太近!不知道为何李云龙,张大彪硬说冲锋枪比步枪好,翻阅资料记载日本人偷袭八路军指挥部的是真的,但当时不是特种兵,是化装成八路军,但由于口音,及地理通讯等问题这个计划就半途而废了。

3、剧中李云龙是解放军将领众多原型的集合体,我军猛将王近山就是其主要原型,我还是比较喜欢王疯子这个绰号的,呵呵~,但王近山可是一员儒将,尤其喜读兵书,戎马倥偬间也不曾间断,并且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和剧中李云龙塑造的大老粗形象可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4、郑重说明:《亮剑》我只看过老版的,以后翻拍的本人连片花都没看过,也不忍直视,害怕破坏我心目中英雄形象!


偸芀


作为文艺作品,《亮剑》无疑是最成功的抗战片。

但是,无论再优秀的文艺作品,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

一、伏击华北观摩团。

当时的鬼子意图很明显,师长已经强调,有一伙不一样的鬼子可能会对八路军总部发动袭击。要知道,保护总部指挥中枢那是不容半点差池的。那可能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即使是李云龙胆子再大,再不按常理出牌,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征战多年的指挥官,我相信此时也不敢有丝毫异想。同时,作为华北观摩团这么重要的一个团队,鬼子的防护却在李云龙一个营的攻击下几个小时解决战斗,这太不合理。要知道,即使是伏击,在抗战期间,消灭一个鬼子的小分队都很困难。别说是一个观摩团,岂是一小丁点兵力轻而易举地被消灭。当然,老总在总部危险时坚持不转移也是一种文学上的渲染,即便彭总脾气再倔,相信在总部受到危险的时候,也不可能意气用事。

二、歼灭坂田联队队

一炮干掉坂田联队指挥所,那是亮剑中最大块人心的。但是想想就好了。

小鬼子并没有那么嚣张,李云龙部反冲锋至鬼子阵地前沿五百米的地方,为了给山炮赢得有效的射击距离。但是,如果你攻击到敌方指挥所500米的距离了,而敌人的指挥所还不转移的时候,这样的敌人也太愚蠢,莫说坂田联队是日寇精锐,就连普通的伪军也知道,要把指挥所后撤吧。

三、山本无功而返

山本率领特种部队与八路军指挥所近在咫尺,而收到观摩团被歼灭后主动回撤。似乎说的过去。但是如果是真正的战争,山本真的会如此轻易放弃嘴边的肉吗。不可能,箭在弦上,一个没有观众,不可能成为他后撤的理由。


大嘴大师


平安县之战!一切都好理解,唯独没有航空兵出现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所在。日军的空中力量一直是对我作战的一个绝对优势,国军一直无法战胜日军的原因也是制空权问题。像这种大规模集合部队攻打据点的军事行动非常符合航空兵的胃口。日军战机用机枪扫射攻城步兵,根本就是送人头的。而且整个亮剑电视剧里,也没有任何航空兵出动的迹象。几乎就是中世纪的比武决斗,拼刺刀几乎贯穿整个电视剧!

以平安县城为例,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的时候,太原都派出步兵旅来参战。太原与平安县的距离相当近,而我们所知道的,日军在太原就有驻扎空军航空兵部队。既然日军的步兵出动了,没理由航空兵在那边悠闲。尤其是日军经常投放燃烧弹,这种炸弹对于大兵团进攻的杀伤力非常大。


优己


《亮剑》电视剧中有违军事常识的大家基本都说了,我说下小说中的吧。小说中山本一木有一段是回忆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军痛揍的经历,他说:“(战役中)上千辆T-34型苏联坦克铺天盖地而来,坦克的履带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体,把日本帝国狂妄的北进野心埋葬在风沙茫茫的蒙古大戈壁,是役,日军阵亡五万余人,苏军伤亡则不到三干人。”

首先诺门坎之战发生于1939年的6-9月,而苏联的T-34坦克是1940年1月才出厂的,到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也不过生产了1000多辆。T-34原型车T-32是1939年研制出来的不假,但只有少数几辆参加了诺门坎之战,以检验效果,所以不可能有上千辆T-34参加此役。

其次,日军在诺门坎之战中虽然战败了,但伤亡人数其实是比苏军要少的,阵亡失踪了8440人,受伤了8766人,远没有《亮剑》中山本一木说的五万多人,而苏军方面是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也远超出了3000人。

书中还有一个地方说1940年百团大战后,八路军与朱怀冰部在太行山打得难解难分,阎锡山的晋绥军中的旧军与新军也干了起来。实际历史中,两方确实有过冲突,但其实是在百团大战之前的1939年,晋绥军的新军脱离阎锡山,并入八路军,阎锡山的势力随即被赶出了晋西北,另外129师也先后鹿钟麟、石友三、朱怀冰等部队发生冲突,并将其打垮,歼其两万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