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第22期(2018年3月)在場微散文優秀獎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授獎辭:潤雨的《過年》,落筆於傳統習俗,以童孩的視角,從文化的根源上呈現了原鄉的意義與離鄉的糾結。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過 年

文/潤雨 朗誦/龍丹

除夕那天,五歲的圓圓起得特別早,因為——爸爸要回來了。爸爸在遠方的城市蓋房子,每年回家兩次,一次麥收時,一次過年。

爸爸鬍子拉碴,拖著一個陳舊的大皮箱。

一進門,爸爸從皮箱裡拿出一個小布熊給圓圓,媽媽也有了一件新衣服。

之後,爸爸掃院、貼春聯……午飯後燒一鍋水洗了澡颳了鬍子。

包餃子嘍!媽媽擀皮,爸爸把一枚硬幣包進餃子裡:“誰吃到它,誰就會交好運喔!”

晚上,爸爸放了一串鞭,然後和媽媽邊看電視節目邊聊天,圓圓坐在爸爸懷裡,聽他們說啊說啊…….

大年初一早晨,媽媽端上熱騰騰的餃子,爸爸夾了餃子放圓圓碗裡,突然,圓圓叫起來:“硬幣,我吃到了!”

“嗬,還是我閨女有福氣!快把好運硬幣收起來!”爸爸的樣子比圓圓還開心呢。

初二,天陰沉著。爸爸帶著媽媽和圓圓去給爺爺奶奶上墳。墳地裡,爸爸把那麼多像錢一樣的紙點燃,嘴裡念著:爸、媽,我看你們來了。這是錢,想買啥就買吧,該看病就看吧!說這些話時,爸爸眼角有一滴亮閃閃的東西。

初三,下雪了,下得好大。爸爸和圓圓在院子裡堆了一個大雪人。

初四早上,媽媽在為爸爸收拾東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他走到圓圓身邊,蹲下來握著女兒的手說:“下次回來,爸爸給你帶一個更好的玩具。”

“不!爸爸,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餃子裡吧。”圓圓把那枚好運硬幣放到爸爸的手心裡。

爸爸沒說話,用力抱緊她,眼角閃過一滴亮……

(責任編輯:劉月新 終校:袁志英 製作:四季芳 550字)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獲獎感言:

一路追隨在場,在學習與寫作中收穫成長。

聞道老師說過:題材是基礎,人性是本質,發現是關鍵!唯有人性的東西,最打動人,才直擊社會本質。

三月徵文主題是“原鄉”。我想,原鄉,可以是看得見的某個地方,可以是能感知的習俗文化,如過年家人團圓,也可以是看不見的情感與愛的牽掛,以及對親人的美好祝福。我嘗試從兒童的視角切入,寫出普通民工家庭的聚少離多,和一份厚重的割捨不下的親情與願望。

學習在場理論,不斷提升自己的在場介入意識和發現意義的敏銳,不斷提高陌生化寫作水平,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感謝在場,感謝各位評委的鼓勵!

在場微散文作者參賽主題:原鄉

《易·繫辭》有“原始要終”,《禮記·孔子閒居》有“必達於禮樂之原”。原,本來、本源、最初的意思;鄉,甲骨文字形若二人相對進食,本義為以酒食待客,引申為鄉村及人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原鄉即原色本鄉,指承載著祖先歷史記憶的地方,是早年臺灣的客家人對大陸故鄉的稱呼。精神上的原鄉,於民族,是指該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及對此一文化的認同感、使命感、儀式感;於人,則指心靈的歸宿。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你我他,是否因丟失了原鄉而焦慮、而彷徨、而失意、而憂傷?

請用你的筆,書寫你的發現,尋找你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原鄉。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作者簡介:潤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95年開始發表童話、散文、詩歌,作品散見於《西部散文選刊》《四川經濟日報》《在場》《中華兒女》《四川散文》《全國文學藝術精品集》《鄉土文學》《丹水》《大邑文藝》《中國魂》《三晉都市報》《晉中日報》等。出版散文集《煮一壺月光,醉了年華》,曾獲多項獎。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主播簡介:龍丹,本名鄭志剛,在場主播。東坡故里四川眉山人,現供職於眉山市東坡區。“用聲音傳遞情感,用聲音感悟生活”。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散文朗誦:潤雨《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