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載冀往」河北名人傳—承德卷(十四)

「志载冀往」河北名人传—承德卷(十四)

關注“方誌河北”我們一起漲知識

承德地處河北省北部,背依蒙遼,俯視京津,與秦皇島、唐山兩個沿海城市和張家口市相鄰。承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有名的多民族交融之地,有著豐富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內涵,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承德一帶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人類活動遺蹟。

「志载冀往」河北名人传—承德卷(十四)
「志载冀往」河北名人传—承德卷(十四)

王瑞臣( 1925—1999),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鎮樂國村人,1925年6月1日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32年至1935年在樂國村讀私塾2年,後因家境貧困,10歲後即在家務農,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整整10年。

1945年10月,年僅20歲的王瑞臣,抱著為窮人翻身求解放的強烈願望,參加了八路軍察東十二分區獨立團,當了革命戰士。11月,上黃旗區(三區)區長劉智將王瑞臣從部隊要回,到區裡當了區長的通訊員。同月,由區委書記賀元(耿長喜)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1月,王瑞臣被任命為區農會幹事,後改任青救會主任。年初,在一次敵人圍攻黃旗區公所的戰鬥中,他和區領導一塊英勇抵抗,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保住了新生政權。後被組織選送到黨校學習3個月,回縣後,繼續在上黃旗區工作。1946年9月,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大舉進攻解放區,八路軍開始西撤。9月11日,王瑞臣隨區幹部一同向大閣撤退。途中,因叛徒欺騙返回上黃旗搬取軍需物資,被敵人包圍在燒禍作坊裡,區委書記賀元戰鬥犧牲,農會主任鄒凱被俘遇害。王瑞臣機智勇敢,冒著子彈,光著腳衝出重圍。十幾個區隊戰士要裹挾王瑞臣等叛變投敵,被王等怒斥。他們連夜奔跑,找到隊伍,撤至大閣。9月18日,豐寧黨政軍機關向西撤退,王瑞臣在大敵壓境的危險關頭,毫不動搖,隨隊伍西撤到黑河川(今赤城縣境)打游擊。在黑河川他們到處發動群眾,做革命宣傳,並參加了部隊攻打西灣子的戰鬥。冬季,王瑞臣隨十三旅三十九團執行破路任務,軍民一夜毀壞敵人鐵路30公里。

1947年1月,豐寧二次分縣,王瑞臣隨大閣縣黨政軍幹部打回老家,恢復解放區。2月,王瑞臣被任命為上黃旗區區公所副區長,和區隊幹部一同四處遊擊,打擊惡霸地主,恢復人民政權。4月,終於解放上黃旗,恢復了區政權。此間,王瑞臣等人數次被敵包圍,發生激烈戰鬥,最終突圍脫險。王瑞臣在險惡的戰爭環境中,立場堅定,鬥志旺盛。他服從組織分配,敢打敢衝,混身一股子虎勁。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他戴一頂小氈帽,身穿一身羊毛絮的粗布棉衣,渾身透風,也不喊冷。打游擊,每到一地,晚上睡覺從不脫衣服,滿身長出蝨子,又癢又髒也不在意,有時被敵人追擊,幾天吃不上一頓飯,仍然情緒樂觀。

這一年,擔任副區長的王瑞臣,與區隊幹部一同領導貧苦農民搞土改,挖浮財,鬥爭搞得轟轟烈烈。1947年9月8日,王瑞臣和在上黃旗區下鄉的大閣縣副縣長陳連桂,陳的通訊員倪九海下鄉搞土改,一同住到二道橋子村的西營子農民王居臣家。夜間11點鐘,因地主丁繼武告密,住處突遭敵人包圍。包圍的敵人是從多倫南下路過此地的土匪頭子呂明月(上黃旗人)帶領的匪徒。陳副縣長等三人英勇抵抗,王瑞臣竄到炕沿旁地下,拿起短槍裝上彈藥,插在腰裡,順手又拿起大槍,頂上子彈,嘴裡叼著一排子彈,悄悄向屋外爬,剛衝到外屋,就被一顆子彈打中了肚子,鮮血冒了出來,倒在地上。陳連桂持槍接著向外衝,剛打一梭子子彈也被敵人擊中倒在外屋灶臺邊,壯烈犧牲。王瑞臣不顧傷口疼痛,枕著外屋門坎繼續向外射擊,通訊員倪九海配合王瑞臣並肩戰鬥。夜色中,敵人高叫:“交槍吧!交槍不殺!”王瑞臣誓死不降,邊打邊罵。這時敵人一顆手榴彈扔進屋裡,倪九海負傷。就這樣,雙方激烈對峙射擊兩個多小時,敵人始終不敢進屋。戰鬥中,瘋狂的敵人開始放火燒房,但因麥秸溼點不著火。天將拂曉,匪徒們害怕八路軍大部隊到來,慌忙逃竄。此次戰鬥,陳副縣長犧牲,王瑞臣、倪九海英勇負傷,為表彰他們的事蹟,為王瑞臣和倪九海各記大功一次,事蹟被刊登在《冀熱察導報》上。

1948年2月,王瑞臣任上黃旗區(三區)武委會主任。4月,隨同大閣縣支前大隊,組織擔架隊奔赴解放多倫的前線。他帶領一個營的擔架隊員300多人,50多副擔架,冒著槍林彈雨在火線上搶救傷員,直至多倫解放。1948年7月,王瑞臣改任上黃旗區委會組織委員。1948年10月,任上黃旗區委副書記,開始做黨的工作。此期間,他帶領幹部戰士跋山涉水,參加剿匪鬥爭,肅清了土匪,保衛了人民政權。

建國後,王瑞臣先後在豐寧任區委副書記、區委書記,在中共承德地委任組織部幹事,在青龍縣任工業交通委員會副主任、運輸局副局長、肖營子工委第二書記等職。1963年調回豐寧,先後任公社黨委書記、縣革委會農村組副組長、農業局副局長、水利局副局長。1983年1月因病離休。1999年12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74歲。

「志载冀往」河北名人传—承德卷(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