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延安脫貧」產業花兒開 幸福來敲門

目前,脫貧攻堅已成為基層工作的重頭戲。2017年,安塞區共確認貧困人口4728戶13914人。安塞區堅持以發展產業為支撐,立足實際尋支點、探新路,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資金、農民分散這一阻礙農村發展的頑疾,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精準脫貧之路。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貧困戶脫貧2371戶6776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聚焦延安脫貧」產業花兒開 幸福來敲門

據悉,為了精準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安塞在深入摸準貧困戶致貧原因的基礎上,找準幫扶脫貧的突破口,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多措聯動、同向發力,共同探索脫貧路子。

種養產業興起

安塞地處黃土高原腹地,該區長期以種植高粱、玉米、土豆等低效農業為主,加上交通閉塞,困難群眾不少。

安塞區扶貧局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摒棄“家長式”扶貧,積極激發和引導貧困戶發展具有安塞本地特色、經濟效益明顯、群眾普遍歡迎的種植、養殖項目,建立了一攬子項目庫,供群眾選擇。同時,積極謀劃黨支部和貧困戶結對幫扶“菜單式”扶貧產業項目,幫助無資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想法子”“找門路”,探索出“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致富帶富模式。建華鎮制定了發展香菇種植百戶,戶均種植萬棒,實現產值千萬元的年度計劃和五年發展香菇種植千戶,戶均種植萬棒,實現產值億元的增收目標。同時,對55戶貧困群眾採取“保底分紅,進出自由”的幫扶模式,使香菇產業成為了帶動周邊、輻射全區的致富產業。進一步引領和激發困難群眾內生動力,為穩固脫貧成效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一條增收之路。

「聚焦延安脫貧」產業花兒開 幸福來敲門

“看著棚裡的香菇長勢很好,相信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這得益於政府在鼓勵大家大力發展產業,將種植香菇作為新型產業引導我們脫貧致富。”6月5日,安塞區建華寺桃樹灣村貧困戶拓建芳笑得合不攏嘴。

目前,經過延安大學生命科學院白教授的介紹,區扶貧開發公司又開發了一個生態養殖蠍子的產業,帶領農戶到西安、寶雞等地進行考察學習,據悉,蠍子繁殖快、價格高,可食用亦可藥用,市場上供不應求,目前,建華寺、化子坪、坪橋等鎮均開始養殖。由延安大學和區扶貧開發公司進行免費指導技術,消除了貧困戶的後顧之憂。是一個市場前景好的朝陽產業,現準備向全區推廣。

文化產業助力

安塞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大縣,五張名片享譽世界,助推脫貧自然少不了文化輸出,依託安塞勵志腰鼓藝術團、鼓藝文化為代表的一批文化演出公司和文化協會,吸納貧困腰鼓手、貧困戶學好腰鼓後,優先參與外出演出等文化活動,使貧困人口依託文化資源條件,拓展就業渠道,提高脫貧能力,形成致富產業,實現脫貧致富。2017年全區貧困戶參與有償演出3282人次,收入達66.235萬元。並扶持引導貧困群眾積極開發文化旅遊產品,發展電子商務,銷售安塞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增加貧困群眾固定收入。目前吸引貧困戶加入的有陳蓮蓮的金剪刀合作社、王西安手工藝合作社、瑛藝剪紙繪畫工作室、鳳剪民間藝術品四家手工藝合作社,並藉助省文化廳提供的網購平臺實現了網上銷售。截至目前,實現銷售收入近萬元。

「聚焦延安脫貧」產業花兒開 幸福來敲門

紀玉霞是磚窯灣鎮一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也是一個貧困戶。但是她積極尋求自我脫貧自我發展的致富門路。踴躍報名參加勵志扶貧藝術團,進團後她刻苦學習,誠心求教,為精準扶貧宣傳工作盡心盡力。同時提高了表演能力,為自己增加了收入,一步步走上脫貧之路。

當前,安塞緊扣“圍繞產業抓扶貧,抓好產業促扶貧”這一主線,堅持發展產業促脫貧作為助推大扶貧的有效抓手,按照“長期抓產業、短期抓項目,實現脫貧不返貧”的思路,引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