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像:物由城生,江孜與卡墊

藝·像:物由城生,江孜與卡墊

絳紅、暗藍等各色毛線在身體的一側,身旁的桌子上擺放著一杯酥油茶,雙手將毛線一層層的編織著,編完一層後用右手拿著鐵質或木製的錘子敲打,深一下淺一下,敲下的是傳統手工藝在歲月裡打磨的聲音。

歲月漫長,江孜卡墊已然走過900餘年,在遙遠的明清時期,江孜卡墊是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向朝廷進貢的主要貢品。而今,江孜卡墊經過時間的沉澱,已成為城市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藝·像:物由城生,江孜與卡墊

卡墊是什麼?

坐落在西藏日喀則東南部的江孜建於唐朝末年,年輕的藏王后裔曾到過這裡,站在宗山山頂瞭望,認為這裡的地形有吉祥之兆,於是命人在此修建城堡,“江孜”由此而來。

據說,卡墊最早源於江孜西南的崗巴地方,清朝初年,江孜最有名的噶西(多仁)家族從崗巴引進卡墊生產,並且將編織技術傳給全城居民。從此,編織卡墊成了江孜人獨特的職業。

早期的卡墊沒有圖案,顏色單調,後來一些織工借鑑內地綢緞上的圖案、唐卡和壁畫,設計了“二龍戲珠”、“彩雲飛龍”、“青龍綵鳳”、“花鳥”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樣,為早期的卡墊注入了新的色彩。

放眼今時今日你我所看到的卡墊,鮮麗的色澤、柔軟的毯面,豐富的圖案,以精緻的傳統工藝享譽全城、揚名內外。

藝·像:物由城生,江孜與卡墊

卡墊是如何產生的?

從前,江孜每年都要派人去拉薩專為達賴喇嘛和地方政府編織卡墊以及其他羊毛織品。

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時期,江孜織工索朗多布傑手藝高超,曾為達賴喇嘛織了雙龍靠墊、淨水瓶袋等著名織品,被封為五品官。民主改革後,江孜卡墊業在中央政府的關懷下又有了新的發展,他們編織的“布達拉宮”、“珠穆朗瑪”、“萬里長城”等壁毯和地毯,是享譽國內外的精品。

江孜卡墊生產最盛時期,家家戶戶都在編織,熟練織工多達上千人。噶西(多仁)、帕拉、吉普等貴族莊園內均設有規模大小不等的作坊。

西藏地方政府也在江孜開設了編織卡墊的專門機構,稱為“措巴”;並且委派一位五品官擔任總管,下設“烏欽”(總工頭)主持織墊事宜,並有4名“措米”(老師傅)為其助手。

卡墊發展至今,人們越來越能夠認識到手工工藝的獨特價值,因而,手工卡墊成為了一種備受人們喜愛和追捧的手工藝品。

藝·像:物由城生,江孜與卡墊

將傳統的工藝精神織進卡墊

生產出如此精美卡墊的地方必是鍾靈毓秀之地,江孜境內的白居寺是唯一的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聚於一寺的寺廟,寺中的“十萬佛塔”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佛塔;帕拉莊園則是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舊西藏八大貴族莊園;乃欽康桑雪山集中了各種冰川遺蹟;金嘎溶洞極富有探險意味;宗山上的古堡,是“一眼萬年”的最佳詮釋……

藝·像:物由城生,江孜與卡墊

物由城生,什麼樣的城市滋養著什麼樣的文化,什麼樣的文化衍生著什麼樣的事物。卡墊在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江孜中流傳至今,傳統工藝的發展過程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歷程。

卡墊的製作工藝因為傾注了情感,每一個都不相同,每一個都會去到不同的人手裡,隨後,發生不一樣的故事。傳統手工工藝的魅力在於差異,人性化的、注入情感的差異,讓卡墊更加與眾不同和美好。

數十年如一日,人們把堅守家鄉傳統工藝的精神編織進了卡墊,把西藏的美景和動人傳說編織進了卡墊,同時,也編織進了人們的心底,慢慢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