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謙”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一雙手,或稚嫩或粗糙,或斑駁或蒼老,它的背後,可能蘊藏著很多故事。

在西藏,藏民的手似乎有著其獨特的特徵,黝黑的色調,厚實的觸感,總覺得那樣的一雙手會造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來。

所謂的“匠人精神”就是由那樣一雙雙手創造出來的,通過對手的特寫,去看一看“那雙手”背後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如何延續至今的。

如果說那雙手是動詞,那麼,動詞後面緊跟的名詞就是西藏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動詞與名詞相結合,構成了匠人與器物之間的緊密關係。

燃香

代表物:吞巴藏香

相傳吞米桑布紮在印度遊學7年回到故鄉,把在印度學習到的薰香技術進行改進,發明了藏香製作的流程與工具,並親手傳授當地人藏香製作的工藝技術。尼木香被譽為西藏第一聖香,在今天其用途已經超越了原本的宗教祭祀用途,還體現出獨特的藥用價值。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琢木

代表物:普松雕刻

尼木縣普松香是享有盛譽的“雕刻之鄉”,戶戶都會雕刻經文圖畫。木刻匠人以此為生,世世代代傳承著這一古老技藝。而今,普送雕刻已從原來單一的文字雕刻發展到圖文並茂的圖案雕飾,在西藏隨處可見的經幡大都是用普松雕版印製而成。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走筆

代表物:雪拉藏紙

相傳文成公主喜歡用藏紙來抄經寫文,藏紙有不怕蟲蛀鼠咬,具有不腐爛、不變色、不易撕破等特點,多用於佛經印刷、經卷製作、文檔卷宗記載等,特別是印製的經典古籍,可保存千年仍完好無損。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織“彩虹”

代表物:傑德秀邦典

傑德秀,一個永不停歇的傳送出機杼運作的嘎嘎噠噠聲音的小鎮。傳統的“邦典”是由彩色毛絨編織的,往往用對比強烈的色條相配,具有粗狂明快的風格。一邊織邦典,一邊唱歌,整個傑德秀小鎮充滿了飛揚的羊毛和動聽的音符。邦典,被稱為佩戴在腰間的“彩虹”。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舞腰鼓

代表物:山南卓舞

相傳公園8 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一些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佛教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來鎮魔,從此卓舞便盛行開來。卓舞通俗來講是一種腰鼓舞,是一種表演性很強的民間舞蹈。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繪畫

代表物:噶瑪唐卡

嘎瑪鄉,是唐卡藝術之鄉,這裡的孩子一出生就耳濡目染,十多歲起就開始學習畫唐卡。唐卡色澤豔麗、精美絕倫,具有較強的民族風格以及濃郁的宗教色彩,畫布上細膩的線條流暢地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和物。那些成組的唐卡,述說著一宗宗神秘的歷史故事或者一個人物傳奇,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所以說唐卡堪稱民族的百科全書。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戲劇

代表物:藏戲

藏戲最初是一種宗教儀式,之後漸漸脫離出宗教而成為一種表演形式。藏戲裡有一個必須要用到的道具——面具。面具分為藍白兩種,現在我們所說面具主要指藍面具藏戲。在藍色面具背後,藝人們用高亢雄渾的唱腔來表現一個又一個的神秘故事。

特寫匠人手 細數西藏非遺背後的故事

你更喜歡哪一雙手背後的非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