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理論及奇經用藥

奇經八脈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十二正經、經別、經筋、絡脈、皮部有廣泛的聯繫,對全身氣血的運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難經》將奇經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經比喻為“溝渠”,對人體氣血的調節關係概括為“溝渠滿溢,流於深湖……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歷代醫家如王叔和、張仲景、葉天士等對奇經八脈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發揮,明代李時珍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發展和完善了奇經八脈體系。自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對奇經八脈的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充實、完善了奇經八脈的內容。

奇經八脈理論及奇經用藥

一、對督脈的認識

歷代醫家對督脈的循行描述一般都以《難經》 的記載為依據,八十年代以前的各種書籍都沿用督脈行於脊背正中這條主線,1984年的全國中醫統編教材《經絡學》根據《內經》記載,補入督脈的三條支脈,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經絡學》,以《靈樞·營氣》對督脈的記載為主脈,參以《素問·骨空論》、《難經》的論述,恢復了古代對督脈記載的原貌。根據十二經的循行順逆是以營氣運行為依據,提出督脈的走向也應當以此為標準,是由上而下,這是營氣運行的正常走向。

對督脈的走向自《難經》始,認為是自下而上,這種觀點到今天一直沿用,長達兩千年之久,李鼎老師認為,《難經》所說屬逆向運行的特殊走向,督脈的逆行,主要與氣功家的內氣運行現象有關。黃倫從人體出生變化過程來解釋督脈的走向,認為《靈樞·營氣》所說的對象是一個成人的個體(即脫離母體的個體),其自身已與大自然成為一個統一體。由水谷精微化生的營氣,在人體中沿經脈運行,出生之前,其營氣經臍腎受母孕于丹田,丹田屬陰,督脈循行當自下而上,分娩之後,督脈由陰轉陽,其循行與《靈樞·營氣》記載相符。

對其功能有人總結為總統諸脈,調節經氣;維護陽氣,衛外御邪;敷布命門之火,溫煦臟腑;轉輸陰精,養腦益髓;參與生化,運行營氣。

二、對沖脈的認識

《內經》中對沖脈的循行沒有系統、完整的記載,後世醫家的認識也不統一。周歡、馮禾昌經考證認為衝脈有五條分支:①衝脈發源於胞中;②外行線起始於“氣街”;③與足少陰、足陽明關係密切;④後行分支沿脊柱上行;⑤前行分支上行至口,下行至大趾和足心。但在具體循行中,二人所考稍有差異。

全國統編教材《經絡學》歸納為五條路線:①從小腹內部淺出氣衝部,與足少陰腎經並行而上,過臍旁達胸中而瀰漫佈散;②自胸中分散後上循到鼻之內竅“頏顙háng sǎng”部;③起於腎下,出於氣衝,循陰股內廉,入膕中,經脛骨內廉到內踝的後面,人足下;④從脛骨內廉斜入內踝,至足跗上,循行於足大趾;⑤從小腹分出,向內貫脊,行於背部。

衝脈在腹部的循行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素問》與《難經》的說法及後世醫家的註釋均不一致,李鼎老師認為衝脈所發,自幽門至橫骨基本上每隔1寸1穴,左右共22穴,因其均屬足少陰經,所以說衝脈“並少陰之經”,足陽明經除了氣衝穴外,並不與衝脈交會。

三、對維脈、蹻脈的認識

《內經》對陰維脈、陽維脈的循行分佈沒有具體的論述,《難經》提出“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對“諸陽會”、“諸陰交”黃竹齋認為是金門、築賓穴,從而確認為是陰維脈、陽維脈的起點,爾後許多著述(如《難經校釋》《難經釋疑》、《內難選釋》等)大倡此說。也有人認為是懸鐘、三陰交。

李鼎老師以元代滑壽 《十四經發揮》的解釋為依據,從維脈的循行、功能上理解認為維脈像網絡一樣連結於各經之間,起溢蓄氣血,調節盛衰的作用,其循行分佈不具有上下環周的流注關係,“諸陽會”不是指起於金門,而是指頭肩部各交會穴;“諸陰交”也不是指三陰交,而是指腹部各交會穴。

陽維脈聯絡了各陽經通向督脈,與督脈的風府、啞門相交會;陰維脈聯絡了各陰經通向任脈,與任脈的天突、廉泉相交會。維脈不像十四經脈那樣循環流注,而是由淺入深的維絡諸經,將各經氣血歸匯於任督,使各經之間互相聯絡,從而調節氣血的盛衰。並結合《甲乙經》、《外臺》、《奇經八脈考》等歷代醫籍對維脈交會穴進行了系統的訂正。

據《難經》記載“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李鼎老師認為陰蹻脈在頸部(人迎穴之前)應左右交叉後上至對側鼻旁,與陽蹻脈交會於目內眥而通於腦。以往的經脈圖均未畫出陰蹻脈“交貫衝脈”的部分。李鼎老師予以糾正,並補出“從頸上行,至對側鼻旁”這一段,同時他還結合衛氣的循行,及《內經》的原意進行研究,認為陰陽蹻脈在目部交會,陽蹻脈的走向叫是從目至足,陰蹻脈的走向是從足至目,與“陰昇陽降”的原則相合。

四、對奇經病候的認識

對奇經病候的研究,多認為奇經病候是奇經獨有的病症,高希言等通過對陰陽維脈、陰陽蹻脈交會穴主治規律的研究,並與十二經病候相對比,認為奇經病症是對十二正經病候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上的概括,不是另立於十二經脈病候之外的特殊病症。

“陽維為病苦寒熱”是對三陽經發熱、頭痛、汗出(無汗)等共有病症的概括,“陰維為病苦心痛”是對足三陰病候的概括,包括胃脘、胸腹部、心、肺、胃腸道、泌尿、生殖系等多種疾患;“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是胸腹、下肢內側多種病症的總稱;“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主要是指頭面、頸項、肩背、腰及下肢外側病症,蹻脈病症重點闡述在陰陽失調情況下,下肢內外側病症;帶脈病候是集中對腰腹部疾患的概括;督脈病重點闡述大腦、 脊背部病症;任脈、衝脈病症在於集中說明有關生殖系疾病。

五、對奇經與臟腑關係的認識

錢志雲認為奇經八脈存在陰陽表裡的配屬關係,但沒有說明衝、帶脈的陰陽表裡配屬關係,奇經八脈與腎的所屬關係,文中只是論述這八條脈與腎有較為密切的關係,但沒有說八脈各自屬於哪一髒、哪一腑。秦立新通過分析奇經循行路線的特點,認為與奇經相絡屬的臟腑是腎、腦、膽、胞中。提出奇經以腎為“髒”,以奇恆之腑為“腑”,形成一個“對十二經相對獨立的系統,成為奇經系統。”提出奇經:“不同於十二經之處,並不在於無表裡配偶,臟腑屬絡,而在於它們與奇恆之腑相應,與藏精之髒——腎相應,主生長、發育及生殖。” 李鼎老師對清代吳鞠通、葉天士提出的“八脈隸於肝腎”從經絡的聯繫為依據進行了探討。

六、對奇經用藥的認識

李時珍作《奇經脈考》以後,葉天士常按照奇經治病以善用奇經藥見稱於後世。他曾提出:“鹿茸入督,龜板走任,紫石英補衝。”龔商年對此加以具體化說:“衝脈為病,用紫石以鎮逆;任脈為病,用龜板以靜攝;督脈為病,用鹿角以溫煦;帶脈為病,用當歸以宣補。”從此以後,俞東扶、王孟英等人又各提出若干奇經藥,更有所增益。

筆者認為葉氏以鹿茸、龜板、石英作為督、任、衝三經專藥,是取其有促進各經脈的機能的作用。

由於督為陽脈,行於背部;任為陰脈,行於腹部;衝為陰陽間之脈,行於中。而鹿為陽獸,茸生於頭,居最高部分,乃精氣所聚,有補陽益氣作用;龜系甲殼動物,屬陰,板藏於腹,居極低部位,乃精血所孕,為益陰填精之品;紫石英屬礦物質,能寧心定悸,溫精血,其功用為煦養陰陽。對照葉氏醫案用這些藥所治療的疾病,大致類似。

清代嚴西亭、施澹寧、洪緝庵三人合編的《得配本草》一書,也極重視奇經藥,在“奇經藥考”一節中,列舉42種藥品為入奇經的藥物。雖不能說這些藥每一味都針鋒相對、各稱其用,但它能使我們擴大對奇經藥的認識和臨床應用,確是有益的。現摘錄於下,以資徵驗:

(1)茴香、秋葵子、馬鞭草——入奇經;

(2)巴戟天、香附——入衝脈;

(3)川芎、黃芩、鱉甲——行衝脈;

(4)木香、當歸、黃柏、白朮、蘆薈、檳榔、吳茱萸——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其中當歸主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5)蒼耳子——走督脈;

(6)羊脊骨、白果——通督脈;

(7)細辛、附子、藁本——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8)鹿角霜通督脈之氣舍,鹿角膠溫督脈之血,鹿茸通督脈之精室;

(9)龜板——通任脈;

(10)鹿含草、枸杞子——補衝、督之精血;

(11)黃芪——主陽維為病苦寒熱,兼治督脈為病,逆氣裡急;

(12)白芍主陽維寒熱,帶脈腹痛;桂枝走陽維,防己入陽蹺;

(13)肉桂——通陰蹺、督脈;

(14)穿山甲、虎骨——入陰陽二蹺;

(15)川續斷、艾、龍骨——主帶脈為病,其中艾治帶脈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16)升麻、甘草緩帶脈之急,其中甘草兼和衝脈之逆;

(17)王不留行——通衝任二脈;

(18)丹參——益衝任;

(19)澤蘭——調病傷八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