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真實不良率以及掩蓋手段

1、銀行真實不良率未知:討論到此為止

到2017年9月份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突然增加,而同期其它銀行不良率仍舊維持在基本不變的狀態。故窺一班而知全豹。“銀行真實不良率或高於賬面”的質疑聲近年從未間斷過,事實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東方資產股份有限公司,在近年多份報告中都提出對銀行官方不良率真實性的質疑,並指出“相當部分地區的銀行實際不良率或是官方數據的2-3倍”。

前農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也曾在2016年的一次公開講話中表示,銀行的不良貸款被大大低估。在嚴監管的形勢下,一些數額巨大的案件最先浮出水面。這裡我們不去討論確切的實際不良率是多少可能,這也不是小編應該及可以討論的內容,暫討論普及一些其它內容。不良資產處置

2、根源:在於追逐利潤下的鋌而走險

為了衝貸款規模。追溯銀行花式掩蓋不良的源頭,還要說到花式放貸:銀行幫企業“偽造”申請材料,審批過程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銀行現有激勵制度。可能也存在一定問題,各家分行為在總行排名中獲得優勢地位,過於片面追求規模與表面形式上的資產質量,而忽視了內在合規等問題。

3、企政治的影響:階段不良增加,長期利好

不過,在銀行業亂象整治工作持續推進的環境下,銀行存在的這些掩蓋風險的問題預計還會相繼暴露出來。由於整治工作的推進,部分違規掩蓋不良或利用抽屜協議、回購約定等方式做不良“假出表”等行為會被查處禁止,銀行的不良資產可能會有所增加。

長期來看,前期的整治處罰給銀行樹立了反面的典型,銀行的資產質量會更加透明,壞賬問題也會更加直接地反映在相關指標上,銀行為了應對考核壓力,必然會更加謹慎地進行信貸審批,從而使整個銀行系統的信貸質量提升。

銀行真實不良率以及掩蓋手段

4、企對當前銀行掩蓋手段的廣而告之

一:“時間換空間”

“時間換空間”,是因為出現壞賬的企業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如果行業環境等條件轉好,企業恢復經營,就有可能還上貸款。也是因為看到有這樣的希望存在,有的銀行直接給壞賬企業續貸。續貸也就相當於展期,讓客戶可以延後償還貸款本金,在展期期間只要能按月償還利息就可以了。

二:“拆東牆補西牆”

2017年初,某農商行上市前夕,該行一位對公客戶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該農商行一支行以“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把該公司賬戶上的錢借給不相識的公司代償貸款或進行擔保,但之後對方公司還不上錢,該農商行也推翻了此前的協議。

該客戶被“借用”的資金共計1100萬元,被銀行劃給了多個他不認識的賬戶。據他的描述,其中既有他“不知情情況下被銀行轉走的”,也有“受制於自己企業在該銀行貸款而不得不點頭應允”的劃轉操作。逾千萬元的資金,由於在數次劃轉時都沒有簽署書面憑證,故而在後期遭到反轉。該客戶“被動擔保”的一家企業經營不善,發生逾期,銀行將賬算在了該客戶頭上,甚至還將該客戶告上法庭。

多位業內人士也都指出,銀行充當“中間人”協調客戶資金的情況真實存在,不是在明面上,這種代償可能是給了相應的好處,如一定的利息。

這種僅“你知我知”的做法,和“抽屜協議”的模式頗為相近。一位律師業人士介紹,“抽屜協議”,顧名思義就是隻有簽約人知悉,未被曝光的協議。有的時候明面協議不能消除交易各方的利益矛盾,因此交易各方會在明面協議之外簽訂“抽屜協議”,以達到利益平衡。“抽屜協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交易各方的爭端,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不良資產投資

三:“假出表”​

有一種已不算神秘的“抽屜協議”。2017年12月下旬,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55號文),強調銀信不能通過“抽屜協議”或回購等“假出表”形式規避監管。

“假出表”再次受到關注。據瞭解,銀行不良資產從表內騰挪至表外,一種做法就是銀行將不良資產通過信託渠道出表,再對這類資產回購。中誠信集團創始人毛振華曾在公開演講中揭露稱,信託幫銀行倒騰報表,銀行把自己的不良資產打包,通過信託公司發行資產管理計劃,再由銀行的資產池進行回購這筆資產。

有銀行內部人士進一步介紹,銀行與信託公司合作將表內資產轉移到表外,實際上企業獲得表外融資來源於銀行的理財資金,以此實現表內資產的出表。這類業務掩蓋了很多銀行的不良資產,而且是表內資產與表外資產互相掩護。假設某客戶通過銀行正常渠道獲得表內貸款1億元,出現不良問題,銀行通過藉助信託公司通道,在理財資金池通過表外向該客戶發放貸款3億元,表外貸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該客戶將獲得的表外3億元中的1億元償還表內貸款,剩下2億元資金自用。

通過上述渠道,銀行將所發放的表外貸款接回表內,用於償還表內的不良資產,實現了表內不良貸款騰挪出表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