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錘」探寶大別山

26年風餐露宿,初心不改,時刻以“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的地質“三光榮”精神激勵自己,穿梭於溝壑險道、崇山峻嶺之中;26年堅守野外一線,帶領隊員揭開金寨巨型鉬礦的神秘面紗……提起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地研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張懷東,熟悉他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同事們常說,張懷東是“小腿上綁大鑼”——走到哪響到哪。26年來,張懷東參與或承擔的省內多個重點找礦項目,均取得了重大成果,他本人也先後獲得國土資源部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全國地勘行業“最美地質隊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職工等榮譽,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鮮花和掌聲的背後,是他那紮根綿延千里的巍巍大別山,兢兢業業、以隊為家的厚積薄發與艱辛付出。

執著堅守,冬去春來尋寶藏

1992年,20歲的張懷東畢業分配到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時,我國地勘行業正陷於低谷。剛出校門的張懷東在大山裡什麼活兒都幹,做編錄時守鑽機、看水泵,做物探時扛著線圈跑,測量時揹著標杆打測線。那時,雖然條件更艱苦,但老地質人以“三光榮”精神為己任,心裡始終裝有的一張神秘地下藏寶圖,激勵著他們堅守著大山。不知不覺中,張懷東受到感染。日子久了,張懷東漸漸發現了找礦的樂趣。他利用各種機會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地質填圖、編錄、室內資料整理、報告編寫,他都遊刃有餘。每天揹著地質包在大山裡奔波,地質包裡的各種標本也成了尋找寶藏的有力線索,他心裡的那張大別山的藏寶圖愈加豐富多彩。

2000年開始,張懷東在大別山區從事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及科研項目,負責過多個重點地質項目,在工作實踐中對礦床學、找礦勘探學、區域成礦理論等專業知識有了深入掌握,積累豐富的區域地質資料。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執著的敬業精神和長期的野外實踐工作,使他逐漸成長為一名青年專業技術骨幹。

2006年,313地質隊成功申請到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滁州市琅琊山銅礦床深部資源勘查》,為瀕臨資源枯竭的琅琊山銅礦尋找深部接替資源,隊裡決定由張懷東擔任該項目負責人。從2006年8月開始,經過3年不懈努力,張懷東帶領隊員在500米以下巖體底部接觸帶發現新的隱伏矽卡巖型金銅礦床體,從而新增333級銅金屬量約8萬噸、伴生金2噸,使老礦山獲得了新生。

2007年5月,張懷東出任《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斑岩型鉬礦普查》項目負責人,他與同事們一起對該地區歷年來所做的地質資料進行反覆分析、考察、論證後,認為金寨沙坪溝地區具備尋找斑岩型鉬礦的成礦條件,在進行了大量的專項蝕變填圖、槽探揭露等工作後,大致瞭解了鉬礦化分佈特徵,建議實施深部鑽探驗證。

“2008年9月4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驚喜地發現:在孔深512.16米處發現了鉬礦!我及時向隊領導彙報這一發現,隊領導要求我們立即取樣分析,當第一批40件樣品經過化驗全部達到成礦標準,當時的心情比中了五百萬大獎還興奮!”時隔多年,談起那一刻,張懷東仍然激動無比。那一天張懷東在位於海拔400多米高的山頂鑽機編錄時,收穫這一驚喜,之後的4個鑽孔又孔孔見礦,一個大型鉬礦初見端倪,這一重大找礦突破,首次改寫了大別山區東段無大礦的歷史。

此後,張懷東帶領項目組人員常年駐守深山,風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2011年5月24日完成鉬礦詳查野外工作。普查和詳查兩個階段,歷時4年,一個鉬金屬資源量達245萬噸,潛在經濟價值數千億元人民幣,達到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巨型鉬礦床就此誕生。

忘我工作,地質科研結碩果

崇山峻嶺是地質人的人生舞臺,堅守奮鬥是地質人的優秀品質。為了找礦,張懷東付出了幾乎所有的精力與心血。金寨縣沙坪溝首孔見礦後,為加快勘查進度,安徽省地礦局決定用3年左右的時間結束勘查,項目組及時編制了普查、詳查、勘探一體化設計方案,分年度實施。在隨後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張懷東和同事們克服項目任務重、工期緊的困難,在報告提交前一個月結束野外施工。為了保證按時提交勘查報告,項目組三十多人集中辦公,在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後,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提交了報告。

大別山東段發現超大型斑岩型鉬礦的消息震動地勘業界。“兩院”院士常印佛,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礦局、中國地大(武漢)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多次親臨金寨沙坪溝鉬礦區考察。2009年國慶節前夕,張懷東因膽結石手術住院,在得知“兩院”院士常印佛一行要到沙坪溝考察後,在膽結石手術拆線第一天,顧不上100多公里山路的顛簸返回工地,爬上機臺,向專家們介紹沙坪溝勘查成果,聆聽專家們的指導。

為進一步加強該地區的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2009年開始,313地質隊成功申請了《秦嶺-大別造山帶東段(安徽)鉬金多金屬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研究》項目,與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實驗室等4家單位合作,成立“產、學、研”相結合的野外調查研究團隊,張懷東擔任組長,開展重點科研項目研究。在他的帶領下,項目組在沙坪溝鉬礦區地質勘探實踐中,以“斑岩型”成礦理論為指導,進行區域成礦條件對比。以構造-岩漿-成礦作用為主要思路,在有利的構造部位,針對小巖體、面型蝕變帶和化探異常開展工作。這種找礦模型的建立對在本地區地質找礦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取得重大找礦成果。地質專家一致認為,金寨縣沙坪溝鉬礦規模之大、品位之富、礦化之集中,這在國內已知的斑岩型鉬礦床中極為少見,具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張懷東承擔的沙坪溝找礦項目先後榮獲全國十大找礦獎、安徽省國土資源科技一等獎、省地礦局找礦成果特等獎、國土資源部科技一等獎、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最佳勘查獎。他本人榮膺中國第十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心動·2011”安徽年度新聞人物、2012年安徽省優秀黨員、2015年“全國地勘行業最美地質隊員”。

一路走來,飽經風霜,一路走來,鍥而不捨,一路走來,夢想成真。多年來,張懷東堅信大別山下有令人驚歎的美麗,他觸摸著大別山的每一寸肌膚,幾代地礦人的夢想終於開花。

言傳身教,滿懷信心立新功

沙坪溝鉬礦項目開展期間,一批批新招地質院校畢業生紛紛來到革命老區金寨縣沙坪溝鉬礦區鍛鍊、實習,張懷東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方法和技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人,“傳、幫、帶”為青年人快速提高專業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大山深處,每天繁重的地質工作,枯燥的野外生活,對每個年輕人都是嚴峻考驗。“找到礦的概率雖然很小,但是礦就在地下,怎麼找礦,雖然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只要堅定信念,一直找下去,才能有收穫。”張懷東時常給年輕人打氣。為使年輕人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張懷東對項目實行軍事化管理。為提高新來大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張懷東為他們制定了全面、系統的培訓計劃,組織課題研究、開展地質填圖、編錄技能大賽。他與小青年一起,手執地質錘,肩背地質包鑽山林、測剖面,風餐露宿在野外;一起參加所裡舉辦的計算機3D軟件培訓班;晚上休息之前總要一本本地查閱他們的野外記錄本,及時指出問題,耐心細緻地予以指導。

張懷東關心青年人的思想和生活。始終不忘對他們進行“三光榮”教育,注重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為青年人做出表率。經常利用項目協調會或工作間隙與他們談心事。每次回隊部,他儘量照顧年輕人回去,藉機可以讓他們會會女友或逛逛超市,而自已卻長年堅守在項目組,顧不上妻兒、父母,一年四季沒有星期天、節假日。

“他時常教導我們,找礦是地質人畢生的事業和追求,找到礦是收穫,找不到礦也讓我們對一個區域的認識提到新的高度,要做好記錄,並把這些傳承下去。我們向他學習的不僅是技術上的,還有人生方面的,他都能給我們很多啟發。”313地質隊地質工程師周旭東表示。如今,一批年輕地質工作者已獨當一面,極大地緩解了313隊地質人員急缺的現狀,不少“80後”已成為技術骨幹,挑起開展地質工作的“大梁”。( 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秀玲 通訊員 陳泰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