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普洱茶的這些歷史知識,你都知道嗎

普洱茶始於何時?

有關史料記載是“本武侯遺種”(清朝·檀萃《滇海虞衡志》),所謂“武侯”就是諸葛亮。按照書中的說法,普洱茶的栽培利用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然而,最早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普洱茶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詔的唐吏樊綽,在其著《蠻書》卷七中記載:“茶出銀生城(今雲南景東)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南宋李石撰《續博物志》卷七,也有類似的記載:“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

關於普洱茶的這些歷史知識,你都知道嗎

“普洱茶”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在明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所著《滇略》中,第一次提到了“普洱茶”這個名詞:“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文中“普茶”即現在的“普洱茶”。

普洱,唐代為南詔所屬銀生節度的奉逸城;宋代大理時期基本沿襲不變;元代屬元江萬戶府下的普日部;明代屬元江府下的普日長官司。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為留官制,下轄思茅、威遠(今景谷縣)、他郎(今墨江縣)三廳及車裡宣慰司。管轄範圍包括今雲南普洱地區大部分和西雙版納全境。

關於普洱茶的這些歷史知識,你都知道嗎

普洱茶貿易起於何時?

據《普洱府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西蕃是指西南地區的藏族同胞,普茶即普洱茶)可見,唐代就有普洱茶的貿易了。

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同樣記述了:“普雨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文中“普雨茶”即“普洱茶”)

歷史上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女兒茶之分。明代《滇略》和清代《普洱茶記》都有明確的記載。

在清代,普洱茶往往被加工成五斤、三斤、一斤、四兩、一兩、五錢等重量不同的團茶,還有茶膏、散茶等。是清宮中深受皇親貴族喜歡的佳茗之一。早在乾隆年間,普洱茶就分別用瓶、錫筒、木匣裝置,每年上貢到宮中。

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當年普洱貢茶精品——“人頭茶”一個,其重約五斤,形狀完整,色澤顯明。

關於普洱茶的這些歷史知識,你都知道嗎

“普洱茶”之名從何而來?

清朝倪蛻在《滇雲歷年傳》卷十二中寫道:“總督鄂爾泰奏設總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產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發,各販於普洱上納稅轉行,由來久矣。”

據《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記載:“普洱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莾枝、五曰蠻嵩(今蠻磚)、六曰慢撒(今易武),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普洱茶在當時已是盛名已久,並且已經成為了“滇”(雲南省)的一張亮麗名片。那麼“普洱茶”這個名字從何而來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都是眾說紛紜,最被人們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因地(普洱)而得名”。

雲南地處雲貴高原,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因此也制約了交通的發展,阻礙了普洱茶走向外界的步伐。

當盛產於滇南地區普洱、西雙版納等地的茶葉走向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時,位於交通要道上的普洱就成為了運輸與貿易的集散地。經普洱運往外界的茶葉,就被人們稱之為“普洱茶”。

更多關於茶的知識,請關注“玉龍祥茶業”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