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康波?

在投資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聽過這麼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場康波

,聽起來好像一個人的一生都會受到康波的影響。最近兩年,關於康波討論的是越來越多了。

因為已故週期天王周金濤曾說過: 

**40歲以上的人,第二次機會在2019年; 

**巴菲特沒什麼,為什麼能夠投資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出生在第五次康波週期的回升階段。 

** 消滅中產階級的兩個辦法,一個是房地產,另一個是新三板。

……

有些得到了驗證,有些有待驗證。

當然信得人很多,持懷疑態度的人也有很多。

在討論準不準之前,我們先了解周天王這些觀點背後的邏輯基石——康波週期

一、康波到底是啥

康波,就是康波週期。第一次提出這個理論的人是個蘇聯人,名字叫

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上個世紀20年代,康德拉季耶夫是一個經濟學家,當時,他在比較了各國經濟發展歷史後發現,經濟長期發展中存在一個為期50~60年的週期,類似中國的一個“甲子”。

後來,美國的伊斯伯爾丁也對康波做了簡單而又深刻的描述:

1、每一個康波是指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總的價格的上升或總的價格的下降;

2、價格的長期波動不是自己產生的,而康德拉季耶夫認為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本質的結果;

3、每一個康波又嵌套著幾個庫茲涅茨週期和幾個朱格拉週期。

二、康波的劃分

一個完整的康波週期,又可以細分為四個階段,回升、繁榮、衰退、蕭條。

剛開始的回升期,孕育著新技術的創新。

接下來的繁榮,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採用,經濟快速發展 再後面的衰退期,此時經歷商品的牛市以及流動性對經濟的救贖。

最後的蕭條期,直至下一次重大技術創新的出現。

人生就是一場康波?

三、目前處在康波週期的哪個階段?

根據業界研究,第五次康波自1982年起進入回升階段,1991年之後進入繁榮,而根據老巴對康波的理解,老巴定位主導美國繁榮的高點為康波繁榮的頂點,即2000年或2004年。2004年之後,康波已經確認了從繁榮向衰退的轉換,而經歷了2008年的康波一次衝擊之後,2015年之後康波或向蕭條轉換。

人生就是一場康波?

而在大週期之下,還有一些小週期,就拿我國經濟來說,回顧過去30年,每一次財富積累都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一次發生在1999年以房地產和工業化為起點,另一次發生在2008年,以大宗商品為起點。

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我們聽說過的很多投資大師,或者身邊的成功人士,大多是恰好趕上了康波週期的爆發期,避開了蕭條期,再加之自己的努力,從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康波確實是打開財富大門的密碼,關鍵是如何在合適的波段能否抓住機會。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大多數人不具有上帝視角,能夠有預見性的發現很多規律。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對經濟和市場的研究發現,從而對宏觀經濟做出預判,抓住人生僅有的幾次康波週期的機會,在時代大潮之中,把握拐點帶來的機遇。

老巴希望大家都能抓住機遇,收穫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