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這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的壯志雄心!

打造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等28個產業生態圈;力爭到2020年,引育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2家……推動高質量發展。

7月10日,成都市委外宣辦召開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一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主題新聞發佈會。據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介紹,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關鍵所在,為此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下文簡稱《攻堅計劃》)。

“5+5+1” 這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的壯志雄心!

(圖據:川報觀察)

《攻堅計劃》提出將加快構建先進製造業、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謀劃了 “5+5+1”的產業細分領域,提出“七大重點舉措”,全力推動全市重點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加快形成一批過千億、過五千億、過萬億的世界級現代化產業集群,全面塑造城市發展新優勢。

A.產業

謀劃“5+5+1”產業細分領域

建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

“5+5+1” 這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的壯志雄心!

加快構建先進製造業、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攻堅計劃》明確了下一階段要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並進一步謀劃了 “5+5+1”的產業細分領域,具體而言:

聚焦高端綠色智能,進一步提升先進製造業能級。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產業為重點,全面推動產業集群成鏈發展,在產能規模、研發創新、標準品牌等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到2020年,建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培育裝備製造、醫藥健康萬億級產業,壯大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千億級產業。

聚焦高價值高品質,進一步提升新興服務業質量。著力發展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文旅產業和生活服務業五大重點領域,全面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新興服務業質量提升,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到2020年,培育形成會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務5個千億級產業。

聚焦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進一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堅持以研發新技術、培育新組織、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為基本路徑,深刻圍繞智能經濟、綠色經濟等六大經濟形態和智慧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等七大應用場景,大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構建“人工智能+”“大數據+”“5G+”“清潔能源+”“供應鏈+”為核心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著力將成都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

B.舉措

實施“七大重點舉措”

推動重點產業領域攻堅

“為加快推動全市‘5+5+1’重點產業領域攻堅,成都市以改革為核心提出‘七大重點舉措’,並進一步將各項措施項目化、具體化、動作化,力求攻堅行動早日出成果見成效。”楊羽說。

“5+5+1” 這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的壯志雄心!

加快建立“多規合一”

空間信息數據平臺

圍繞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根據《攻堅計劃》,將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引領,加快推進“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功能佈局,著力實施“多規合一”,加快建立“多規合一”空間信息數據平臺,對城鄉空間形態、產業佈局、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進行全面規劃、系統設計。實施城市綜合精細運營,做深做細做優城市設計和配套政策設計,創新城市建設運營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價值。實施重點功能載體攻堅,將圍繞城市空間具體功能,打造一批重要載體,推動重點攻堅產業差異化佈局。實施重點項目攻堅,以全市100個重點攻堅項目掛圖作戰為主要抓手,推進天府中心、天府奧體城、雲錦天府、獨角獸島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完善重大項目招引考核激勵機制。

打造28個產業生態圈

根據《攻堅計劃》,成都市將著力打造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等28個產業生態圈。一方面進一步明晰細分產業發展路徑,加快繪製重點產業全景圖、重點產業鏈全景圖、重點產業生態發展路徑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名錄表。另一方面以重點產業為核心構建完善產業生態體系,大力實施精準招商促進產業集群成鏈發展,加快建立產業生態雲平臺提高產業聚合力,以更開放的視野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

力爭到2020年

引育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2家

圍繞培育創新生態鏈,《攻堅計劃》提出繼續堅持創新驅動,以創新生態鏈促進要素資源聯動,著力實施新經濟應用場景供給計劃,前瞻性佈局無人駕駛等場景空間和新經濟展廳、人工智能測試場等應用場所,鼓勵企業建設智能工廠、工業雲平臺等生產場景和實時定製消費、個性化旅遊等生活場景。實施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深入推進實施“雙百工程”,力爭到2020年引育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2家,準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50家,種子企業累計超過500家。實施科技創新能力突破工程,積極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爭取更多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在蓉佈局,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開展企業研發後補助。實施蓉城科技聚變計劃,加快建設10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和10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推動實現2020年全市校院企地合作項目正式簽約500個以上,落地實施300個以上,技術市場交易額超過600億元。實施軍民融合創新改革,全力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推動實現2020年軍民融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500億元,培育百億以上企業5家以上。

重點打造20個

具有國際化醫療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

加快建設產業功能區,《攻堅計劃》明確,以促進產業落地落實、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快實施高品質生活功能配套攻堅,到2020年,建成全市重點產業人才公寓及園區配套住房830萬平方米,建成一批個性化生活配套示範項目,重點打造20個具有國際化醫療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2-3所國際學校、120所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加快實施高質量生產功能配套攻堅,到2020年,盤活存量低效廠房、新建標準廠房不低於2000萬平方米、專業樓宇不低於1500萬平方米,建成一批危廢物處理等先行建設示範項目以及專業化生產性配套項目。加快推進以利民為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改革,紮實推進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構建政府、企業、公共服務機構聯動的24小時便民服務體系,切實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建設“同享共治”的現代服務型政府。

確保2018年底前

審批時間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

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攻堅計劃》提出,以企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大力實施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深入推進以效率為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改革,到2020年,實現國企資產總額達15000億元,淨資產收益率4.5%左右,資產證券化率30%以上。深入推進以成長為導向的企業扶持激勵制度改革,建立戰略性行業龍頭企業做優做強的激勵扶持體系,實施民營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深入推進營商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堅持“非禁即入”原則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深化承諾制改革,推進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確保2018年底前,審批時間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建立全生命週期公共服務體系、一門式全方位綜合政務服務體系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生產配套服務體系,堅持營造公平公開公正市場環境。

推廣首席技師制度

圍繞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根據《攻堅計劃》,成都市將不斷優化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著力推進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力資源協同,加快建設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創新“企業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編制+政府給支持”的聯合引才機制,實施“成都工匠”培育計劃、“技能成都”品牌培育計劃,大力推廣首席技師制度、高端人才“雙聘制”。推進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構建以“一圖一表”為核心的項目准入審查機制和適應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彈性供地機制,精準匹配重大產業項目。推進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力爭到2020年,全市產業引導基金累計投入重點產業300億元以上,策劃包裝重點產業相關PPP示範項目50個以上,項目投資總計1000億元以上。推進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的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做大做強區域金融要素市場,實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動計劃,力爭2020年全市直接融資比例達60%以上。

力爭到2020年

在蓉世界500強企業超過290家

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攻堅計劃》提出,加快以全球視野建設國際戰略通道,統籌推進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運營,全面構建覆蓋全球的國際航空幹線網絡,佈局“48+14+30”的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構建以成都為樞紐、聯繫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亞歐大陸橋。創新“蓉桂新”“蓉桂港”陸海聯運模式,建設南向綜合運輸大通道。高質量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著力構建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的“大平臺”經濟。加快以國際標準打造國別合作園區,聚焦中德、中法、中意、中韓、新川等國別合作園區建設,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合作生態系統,力爭到2020年,在蓉世界500強企業超過290家。

“5+5+1” 這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的壯志雄心!

他們怎麼看

成都市科技局局長盧鐵城

培育“三支隊伍” 促進科技型企業梯度成長

科技創新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市科技局局長盧鐵城介紹,將爭取更多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在成都佈局建設。引進世界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知名企業來蓉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發中心、產業基地,支持成都市產業功能區、科技領軍企業“走出去”。設立國際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科技孵化器等,提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利用能力。

同時,將深化開展“蓉漂”計劃,協同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等科技領軍人才,以及產業功能區急需的創新創業人才。制定實施“蓉城科技聚變計劃”,並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同時,將加快複製推廣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經驗,加強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深化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建設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推動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此外,還將繼續深入開展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組織開展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編制,著力培育“成都創造”領軍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三支隊伍”,促進科技型企業梯度成長。

成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辦主任彭崇實

構建“線上+線下”服務青年人才閉環體系

如何更好地激發各行業領域人才的作用?“人才作用的發揮,一靠機制、二靠平臺、三靠環境。”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辦主任彭崇實表示。

彭崇實介紹,市人才辦將修訂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議事規則,進一步明確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市級各職能部門和區(市)縣職能職責,統籌好人才政策、人才計劃,理順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以‘蓉漂計劃’為統攬,加大頂尖人才、頂尖團隊的引進培育力度。各行業主管部門將圍繞本行業領域人才隊伍建設需求,精準施策、精準服務,進一步提高人才服務發展的效能和效率。”

同時,將積極搭建創新創業支撐平臺、研究成果轉化平臺、知識產權保護平臺等載體,緊貼人才需求,提供平臺支撐;緊貼項目需求,加快人才聚集,以高水平的人力資源協同支持重點項目順利建設。此外,還將優化“蓉城人才綠卡”服務體系,圍繞“蓉漂”人才實際需求,構建“線上+線下”精準服務青年人才的閉環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富有成都特色、體現成都優勢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成都市經信委主任陳志勇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

“經過長期積累,成都先進製造業整體能力持續提升,新型顯示、信息安全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市經信委主任陳志勇表示,成都在全國率先提出以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構建為核心,轉變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打造競爭新優勢。

“目前,全市先進製造業聚焦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20個的重點行業領域,正按照產業全生命週期發展趨勢和專業化要求,統籌全市資源配置,制定精準的政策體系,引導高端要素聚集,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陳志勇介紹,全市各先進製造業產業功能區作為生態圈建設的主要載體,正圍繞產業個性需求,完善生產功能,創新要素供給;聚焦人本需求,重構生活生態,加快建設具有區域競爭力和行業顯示度的城市新區。

成都市口岸物流辦主任杜進有

依託“雙樞紐”提升通道利用效率和通道轉化力

如何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地謀劃和推進國際戰略通道建設,進一步滿足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市口岸物流辦主任杜進有介紹,將依託國際空港、鐵路港“雙樞紐”,構建“空中絲綢之路走廊”和“國際陸海聯運走廊”戰略通道,全面提升通道利用效率和通道轉化力。

其中,在國際航空通道建設方面,加快佈局48條精品商務航線、14條全貨運航線和30條優質文旅航線,增強國際通達、洲際中轉能力,提高到全球商務城市、新興市場和旅遊目的地的航班密度,實現至全球門戶機場“天天有航班”,大力發展國際通程中轉聯運航線。今年已開通到聖彼得堡、法蘭克福、蘇黎世、倫敦、萬象的國際航線,下一步將開通到以色列特拉維夫、哥本哈根等客運及美國芝加哥的貨運航線,年底前國際(地區)航線突破110條。

在國際鐵路通道方面,構建以成都為戰略支點的四向鐵路大通道,形成以7條國際鐵路貨運通道、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為支撐的“縱貫南北、橫貫東西、通邊達海”的陸上物流體系。“今年6月28日,率先實現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突破2000列,連接泛歐泛亞19個海外城市、國內14個城市。”

成都市金融工作局局長梁其洲

設立規模100億元鄉村振興基金和20億元川西林盤基金

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成都都有哪些新思路和亮點?市金融工作局局長梁其洲介紹,將以科技金融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完善金融科技政策體系,鼓勵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成果運用。

同時,將依託“農貸通”平臺形成立足成都、覆蓋全川、輻射西部的“互聯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體系;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緊設立規模100億元的鄉村振興基金和20億元的川西林盤基金;探索運用應收賬款融資、動產質押融資、商業保理等方式,推動企業從負債融資轉向盤活資產融資,促進上下游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高效協同;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設立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開發綠色信貸產品。

成都市新經濟委副主任周洪

制定出臺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

“市新經濟委牽頭制定的《成都市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已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將於近期發佈,主要包括通用政策和專項政策兩部分。”市新經濟委副主任周洪介紹,通用政策適用於所有經認定的新經濟梯度培育企業,將通過實施新經濟企業“雙百工程”、加強新經濟企業精準服務、建立新經濟企業交流圈、加強新經濟人才保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促進新經濟企業平臺化發展和總部建設、強化新經濟企業品牌宣傳等七項政策措施完善產業要素供給、優化營商環境。

周洪還介紹,專項政策分別適用於種子、準獨角獸、獨角獸或行業領軍企業三個梯度。通過對企業研發補貼和貸款損失補貼的方式緩解種子企業面臨的高成本和融資難等問題,支持種子企業技術創新;通過獎勵和參展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拓展市外市場,支持國有投資公司或政府投資基金與準獨角獸企業共同組建產業基金,提升準獨角獸企業行業內知名度和話語權;通過上市輔導、城市機會清單、提供應用場景、“一事一議”工作機制、協同制定城市政策規劃等途徑,凸顯獨角獸或行業領軍企業“城市合作伙伴”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