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界首,位於安徽省西北邊陲,東漢時王莽、劉秀曾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在這裡,淮河的重要支流潁河穿境而過,遍佈於潁河兩岸的,是歲月變遷下歷經河水沖刷而沉積下來的豐富黃膠泥土層。黃膠泥具有堅韌的彈性和可塑性,便於塑造千變萬化的形態,而此也為界首彩陶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界首彩陶,又稱三彩刻花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其工藝傳承於唐宋時期的民窯,綿延流傳於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風韻。

關於界首彩陶的誕生有一個古老傳說:相傳,最初的界首隻燒黑陶,生產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經過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間夢見幡臺,上面擺放著綠、黃、白三色陶罐,醒來後,他立即命令附近窯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於當時窯匠技藝有限,燒了三天三夜,只燒出了黃、白兩色陶罐,想不出做綠陶的辦法。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一位銅匠經過窯廠,由於連續多日下雨,銅匠被迫在窯廠內做工,一些銅粉被風吹進窯裡,沒想到,這些銅粉竟然改變了陶的顏色,生產出來了綠陶。

據說到了清代,界首沙潁河兩岸,有13個村子都生產彩陶,形成了有名的“十三窯”。大量的界首彩陶,通過附近的大運河,被運到全國各地,深受百姓喜愛。

追溯界首彩陶的裝飾手法演變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第一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時期,嚴格地說,這時的陶器不能稱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燒陶。由於缺乏生產工具,先民們只能用聰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揉泥作料,盤泥造型,用柴草低溫燒製出沒有釉彩的素燒陶;用泥條盤築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條紋便成為獨具美感的裝飾紋樣。

第二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此時,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陶輪,借用雙腳的外力使陶輪勻速轉動,置泥於輪上,雙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變萬化的陶胎;晾乾後,施白土於胎面,再晾至半乾,以鐵籤或竹籤刻畫花鳥魚蟲於胎面,再施鉛土諸釉,晾乾並置於窯內,柴火燒至三四天,即得晶瑩三彩彩陶。其刻畫內容,多為自然界之花鳥,又因其壇罐頸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為主題的二方連續圖案,故稱之為刻花陶;陶胎窯燒後呈赭紅色,配飾翠綠和土黃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為三彩刻花陶。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第三時期,界首彩陶刻畫期,從第二時期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陶器藝人們逐漸豐富了彩陶的刻劃題材。除花鳥魚蟲外,諸如《破洪州》、《戰秦瓊》、《鍘美案》等等傳統戲劇場景也"搬"上了陶壇;在表現技法上,運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刻劃主題更加鮮明。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技法一直沿續至今。其裝飾技法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刻劃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針代筆,剔、刻、刮並舉,使畫面產生黑、白、灰藝術效果;這一傳統技藝目前在國內製陶界尚無他例。二是區域民間藝術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裝飾藝術特色既有當地木版年畫的線刻表現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紙線面結合的特點,藝人們信手刻畫,毫無雕鑿之匠氣。

界首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界首彩陶吸收當地比較盛行的木版年畫和剪紙貼花的裝飾技法和紋飾內容,創作題材除了以花、鳥、魚等為對象以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生動表現一幕幕戲曲場景,在創作中不拘泥於對外形的刻畫,更注重刻畫對象的神態特徵表現。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在燒製方面,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製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據考證,具有圓形特徵的決定因素有兩點。其一,源自於這裡的民間風俗。"陶"有"掏"之諧音,"圓"有" 團團圓圓"之寓意,二者結合,即為掏個團團圓圓。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帶盛行嫁娶之時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壇的習俗,圓形的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花鯉魚等內容,牡丹象徵富貴、梅花喜鵲寓示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則有連年有餘之意,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無一不體現當婚新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二,圓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實用性更強,而且,在燒製過程中,圓形陶器不易變形。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界首彩陶體現了農民敦厚朴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這樣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畫陶。界首彩陶鮮豔奪目,色彩豐富,頗受歐洲人的歡迎,建國不久,很多國家領導人喜歡帶著界首彩陶,送給蘇聯、東歐等一些國家要員。彩陶製作技藝是不傳外姓的,製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製作過程,然後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還要捱打。當製作出來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後,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據說,學成這項技藝,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還可能學不會。

2007年,界首市的王京勝、盧群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隨後,界首彩陶老藝人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改變了以前“只傳內,不傳外”的傳統觀念。

界首彩陶燒製技藝:皖北民間的大拙大巧

但界首彩陶製作工藝複雜、人手少,生產速度非常慢,產品燒製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給市場化運作帶來很大困難。劉玉建說,為解決傳承發展中的難題,界首對彩陶老藝人及傳承人實行政府津貼和醫保體制,建立繼承人選定製度,篩選出一批有一定美術功底、又有志於彩陶事業的年輕人,通過彩陶藝術學校或培訓班等形式,組織老藝人“以師帶徒”,讓他們早日掌握這門傳統技藝。(中華網文化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