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形機器人在日常生活里就是火不起來?

為什麼人形機器人在日常生活裡就是火不起來?

最近幾年國內出現了很多初創的機器人團隊和公司,在做“蛋形”機器人。它們通常是“平板+輪子”、“蛋形+平板”等等。每個產品都可以用某個平臺的語音系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對話交流,但幾乎看不到特別多的亮點,功能大同小異。因為沒有核心技術,所以門檻成本都不高,很多人模範著都在追風做。

從功能定位上看,蛋形機器人對市場定位的思考並不長遠深刻。因為用戶對機器人的期望值其實非常高,人們希望機器人最終成為家庭的一員,比如取代保姆,未來它會是下一代的消費級的人機交互中心。所以至少它要有手有腳,能像人類一樣運動,而不是擺在桌面上被動交流。上述形態的機器人,可以簡單理解為人形機器人。

但是為什麼人形機器人,一直沒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因為在全球範圍內,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公司都太少了。人形機器人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這意味著長週期的研發時間和高昂的成本。一臺人形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即硬件、運動控制和AI(語音、語義和視覺)等多個部分。拿機器人身上最核心的部件“伺服舵機”舉例,“伺服舵機”是機器人的關節,協調著機器人的一舉一動,是無法繞過的部分,其成本佔到一整臺機器人的40%-50%。然而它造價昂貴。因為早年間佔據“伺服舵機”技術的日本、韓國、瑞士公司,並不相信“伺服舵機”有足夠商業化的需求,只是小規模生產並銷售給極客,所以“伺服舵機”一直難以通過打開供應鏈降低成本。

除了“伺服舵機”,同樣對人形機器人至關重要的是運動控制算法,它決定了機器人如何實現直立行走,能否精準地完成複雜動作,以什麼樣的姿勢行動能最小限度的消耗電量。沒有運動控制算法的人形機器人,就只是個強壯的身體,不會打籃球,踢足球技術也不行。

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是本田ASIMO和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算法領域,優必選希望達到和他們相同的水準。做一些創新的能夠真正走向未來的產品或者技術,才是機器人行業未來的方向。

未來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和人工智能上將無限接近人類。真正的人形機器人,還需要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才能實現商業化。但在五到十年裡,一些仿人形的機器人有可能進入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