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校園裡永遠有座田家炳樓

7月10日,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歲。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普遍採用官方訃告中的內容,稱之為“田家炳博士”,這是很適當的做法。儘管中學畢業後就開始投入到艱辛的實業,晚年才獲得“名譽博士”稱號,但是他一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足以配得上這個稱謂。

幼時失怙,早年奔波於異鄉、篳路藍縷,於艱難困苦中憑藉膽識與智慧創下商業帝國;之後卻不憚於個人享受,把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捐助的學校遍及中國各地,被稱為“百校之父”,縱觀田家炳的一生,有萬千財富卻堅守內心的澄靜從容,受世人尊敬卻淡泊明志,可謂“有松柏之實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風而不矜其節”。

和其他企業家相比,田家炳對教育的捐贈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更多捐贈給中小學,用他的話說,這種捐贈“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所謂回報,並不是金錢,而是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給基礎教育,更能實現這一點。在捐贈給大學的時候,他主要捐給師範大學,幾乎每一所省級以上的師範大學,都有一座田家炳樓,這仍然是更直接助力教育事業的體現。

終其一生,田家炳先生都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秉承“寧可實而不華”的祖訓,卻認為“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大於把財富留給個人”,幾十年間改變了無數學子的命運,卻只把自己看作是“一塵老人”,“只要能發揮塵土一樣小小的作用,就很滿足了”。

在教育事業與民族興亡面前,田家炳把自己放得很低,“提高國民教育水平,是我畢生希望所在”,終其一生都在踐行教育強國的理念。他始終對教育事業持有一顆赤子之心,耄耋之年參加“田家炳中學校長論壇”時,表示“我的學歷低,今天與諸位談教育,實在慚愧”,退場之時更是“向著全場的中學校長們深深鞠了一躬”。

田家炳代表了一代華人企業家所能達到的高度。他們是獨特的一代:大多出生在廣東、福建、浙江,這些地方因為處於沿海,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又因被列強入侵,而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複雜的時代背景賦予他們強烈的家國情懷。改革開放後,他們返回童年生長的地方——也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既辦實業,也捐贈教育、衛生事業,回報社會,把自己的遭遇、事業與國家命運、民族富強緊緊聯繫在一起。

田家炳這一代企業家,是真正的時代精英,他們並沒有只滿足構建個人商業帝國,財富帝國背後站著的是他們作為一個企業家對教育事業、國家民族矢志不渝的熱愛。

斯人已逝,精神永恆。以田家炳為代表的老一代企業家,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家國情懷,是過去一百年華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值得新一代企業家深思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