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通吃与80

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另一个法则——80/20法则。

1897年,在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中,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财富都流向少数人手里。

对于现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他还发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实:其一,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总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项数学关系;其二,这也是帕累托真正兴奋的发现——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

帕累托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的国家都见到了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他发现相同的现象会一再出现,而且有数学上的准确比例。

最终,帕累托从自己的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那么可以预测,10%的人拥有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的。在这里,重点不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可预测的事实。

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如此(就统计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这一法则意味着赢家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赢家与输家之间,常常从开始的细微差距,发展为赢家通吃的结果。

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赢家通吃是怎么回事。从个人到企业组织,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社会和经济生活就如同一场长跑比赛,失败者永远多于胜利者——只有一个人能赢得冠军,否则就不称其为比赛了。

此外,我们常常还能注意到关于马太效应的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赢家的优势并不显著。

有一匹著名的赛马,在其竞赛生涯中曾赢过多次大奖,为主人获得了数千万元奖金,其所有参赛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小时,但其转售的价格却比其他赛马高出100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它比其他赛马的速度快上100倍吗?

不是,它只是比其他赛马跑得快一点点。在大多数比赛中,它只超过亚军一个鼻子,裁判甚至只能借助两匹马冲刺的录像才能确定谁输谁赢。

在人类的每一个领域,把赢家和入围者区别开来的就是这种细微的差距,而入围者占人口总数还不到5%。

想一想那些二流人物的所得所失吧!他们只比一流人物差一点点,可是在享有的声誉和利益方面却相去甚远。一类是经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成功者,另一类是同样付出却功亏一篑的失败者。他们只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

比如,你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比赛,当跑了大部分路程,就将到达终点时,你感觉自己极度劳累、非常难受,试想一下,你是否会坚持下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你肯定会坚持下来,因为相对于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你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

人类社会的竞争如此,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如此。

谁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并且还知道它的高度。但有谁知道世界的第二高峰呢?为此,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作过专项调查,甚至问过好几个地理学的博士生,但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痛痛快快地回答出来。

其实位于印度境内的乔戈里峰仅比珠穆朗玛峰低237米,这个差距还不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3%。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到3%的差距,使得排在第二名的乔戈里峰只被一些狂热的登山运动员所知晓。

仅仅是高出那么一点点,就能将名列第二的乔戈里峰给“吃”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那些影响力大一点的媒体,把广告“吃”了几亿、几十个亿,而那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媒体,连几十万也没“吃”着。

赢家通吃的另外一种阐释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韦尔奇任通用电气总裁不久就提出了著名的“NO.1 or NO.2”战略——任何一个领域,只有位居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才有实力避开残酷的竞争,赢得巨额利润。

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提问,谁是篮球王国的NO.1,大家都会说是乔丹。但是却很少有人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能力上第一比第十能强过几十倍吗?不是,乔丹的才华并没有比其他优秀球员强几十倍,但是他的收入却是其他优秀球员的几十倍。

在一个著名商业咨询机构担任顾问的教授,其职位比另一位同事高了两级,但是他得到的报酬却是他的10倍。“难道我真的比他能干10倍吗,当然不是。这就是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他坦言道。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赢家通吃这一现象呢?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不遵从公平原则。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仅停留在对外界的抱怨上,而是应该直面赢家通吃的现实,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