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四毋”看当年辉煌的凡客如何从云端跌落

在《论语 第九篇子罕篇》有这样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很多商人都提倡的“四毋”。那么怎样理解这“四毋”?为什么这么多的商人都把“四毋”当做经商的黄金法则?

毋意,就是没有猜测臆测的意思。在企业中,沟通和决策都要根据客观事实来讲,而不能是谁有权威,谁有权力,谁说了算。一些企业的失败,不是商业模式的不成功,也不是老板或者员工的能力问题,而是领导者不站在企业一线,远离市场去做决策,而导致了不少失误。也就是俗称的“拍脑袋决策。”

从《论语》“四毋”看当年辉煌的凡客如何从云端跌落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根据客观事实决策的重要性。

大家还记得当年火爆一时的凡客吗?当年的凡客靠着一个精彩的广告迅速打出了名气,当年韩寒的一句:“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火爆了大街小巷。 一时之间,公交车、地铁站、各类杂志上都是凡客的广告,凡客体是最流行的元素。就在这时凡客被人称为“中国的优衣库。”但被捧的多高摔的就有多惨。

2011年,凡客最热闹时,公司里有一万三千多人,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日前即将上市估值千亿的小米员工也不过8000人。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公司的决策层一拍脑袋在当年定下了销售额100亿的目标,此前一年凡客的销售额为20亿。摊子越铺越大,但凡客却步步陷入危机。

从《论语》“四毋”看当年辉煌的凡客如何从云端跌落

凡客的定价非常低,这导致销售产品并不挣钱;庞大的市场推广又烧掉了可怕的数目,此外凡客还要维持庞大的运营服务比如24小时电话客服、当面试穿服务、30天退换货……这就使得凡客总体成本高的惊人。

凡客在广告推广上玩出了花,但却没花心思在最重要的产品上。价格再便宜,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也不会买你的账。当年凡客完成了60亿的销售额,但是他们却有十几亿的库存积压,这最终也导致的凡客从巅峰衰落。

凡客负责人陈年自己在文章中也说过:“现在回想起来,公司越热闹,烧钱混日子的人越多......按照一个人管七个人的原则,公司就要有几十位副总、两三百位总监。那时,我自己也陶醉在这种热闹中,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怎么管理这一万多人,却不知道公司真正要管理的应该是价值。”

从《论语》“四毋”看当年辉煌的凡客如何从云端跌落

显然,离开了事实的决策,最终导致凡客从云端跌落。

“毋必”是没有一定要达到某某目标的期待,即使做计划,也要留一定的弹性。

凡客在做年度销售额时就没给自己留下余地,大规模铺货,最终离年初定下的100亿的销售额还差着40亿。最后凡客的这些库存成了他们最大的包袱。企业运作的环境,千变万化,需要保持足够的弹性。很多强调永续经营的企业,一般都在重要的资源上,留有一定的弹性,例如制定重要人才的培养和备份计划,重要物质资源的库存备份等等,这也是“毋必”的另外一种体现。

从《论语》“四毋”看当年辉煌的凡客如何从云端跌落

毋固,做人做事,不固执己见,别人说的对,就听取。

凡客最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创始人陈年的身上。陈年在公司做重大决策的时候通常让大家提意见,这个举措看似民主、看似听取大家意见,但实际上陈年极其固执。某一年公司销售额下降,陈年就召集了手下的高管,让他们提出意见,还真有六个副总质疑陈年的某些决策,结果陈年当场就翻脸,转眼六名副总就发配到了郊区,最终被迫辞职。

毋我,就更难了,做事时候,专门替他人着想,专门为成事着想,古人说大臣要“遇事勇猛直前”,林则徐说“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做事只为国家谋最大利益,对个人得失抛之脑后,这种精神,讲的就是孔子的“毋我”。

作为国内电商品牌的先行者,凡客甚至一度有可能成为领先淘宝和京东的巨头公司。凡客也曾经为国内的电商领域作出过巨大贡献,可惜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现在的凡客依然存在,但早已不复当年盛景。

更多内容请关注由

几道书局出品,凤凰FM、蜻蜓FM、懒人听书的《论语》新解——彭湃讲论语

彭湃 国学学者与传习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联合创始人兼运营负责人;中欧明德学堂创办人,闻道讲堂创始人,连续举办70多期国学研修讲座。

从《论语》“四毋”看当年辉煌的凡客如何从云端跌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