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豆瓣评分8.5

推荐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情概要:一个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辞职事件中开始显示出端倪。历史教授约翰奥德曼(David Lee Smith饰)说自己身上有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不能在一个地方超过十年。他的朋友们试图去发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这一举动让约翰非常生气,而他的朋友却发现约翰的故事是无法被否定也无法查证的,究竟约翰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

2007年美国电影,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遗忘。

推荐理由:剧情的发展让你脑洞大开,适合烧脑玩家!

整部电影的剧情都在对话中阐述,没有震撼的效果与音效,带给你的是心灵的震撼!

特别提醒,基督教徒慎重观影,影片内容对信仰的理解有不同言论,科幻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勿较真!

豆瓣评论

大家对这部颠覆理解的影片褒贬不一。

下文通过对影片的设计和拍摄两方面偏技术向的分析,谈谈该片的精彩之处。(严重剧透)----------------------------------------------------影片的设计:1、视角的定位本片所有人物背景均设定为大学教授(有一位大学生,可以理解为作者保留的感性思维),这种设计的妙处是可以将观众“摆设”成大学教授的那种博学多才理性思辨的水平:他们在面对奇特事物的思路是最成熟的,你不可能比他们还高明——作者可以以最理性最严肃的方式讨论这个话题。正是因为这种设定上的认真,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你几乎找不出任何剧情上破绽。2、剧情的发展私以为本片之所以有让人无法辩驳的推演逻辑的原因是它参照了典型的科学研究的步骤,即观察→假设→验证。你可以质疑论证的结果却无法否定论证的过程。“观察: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本片一开始通过描述得知老友John即将搬走并离开所供职的大学后,教授们赶到John家为其送行,在朋友们的种种好奇与鼓动下,John突发奇想决定跟他们谈谈自己的身世,所谓“以真实的身份向大家告别”(John提到他以前从没这么做过,这个博学到几乎无所不知的人还是在某些方面缺乏经验教训,这一点是全片戏剧冲突合理性的基石)这些剧情来展现的。此段交代了对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充分理由,即众人对一个自称永生不死的人的猎奇,这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也是开展科学研究需进行的首要步骤。“假设:通过这样的过程假定组织体系知识的系统性。”John以假定科幻小说的方式开场,在众人对这种假设做的自己的陈述和推测后,John索性干脆将自己安置于其构思的科幻小说中,很认真的介绍道自己就是这个活了14000年的人,并且合理解释了为什么要每过十年就迁移等问题。在众人和John的轮番提问和陈述后,众人对John能后细致描述历史细节如同回忆亲身经历的表现惊呼不已,且将讨论的重点从这个奇妙故事的内容转变成对John自身的质疑(本片最厉害地方在于其成功地刻画了众人心思在“信”与“不信”之间不停摇摆的微妙变化,上文提到作者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剧情,就是说观众的观点也是飘忽不定的——通过严肃的据理分析和John极具说服力的陈述,选择相信John的话表示理性,而选择不信仅仅是因为有违常理)。Art将心理学教授Will呼来,希望他能解释John这种奇怪的行为,由于Will妻子去世对他情绪的影响,所以其询问的结果更是让大家一筹莫展;在讨论到宗教问题时,全片进入高潮:John对基督教中的一些现象讲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众人相信其所谓的真正教义,而后又间接地告诉众人耶稣就是他自己,此举彻底颠覆了众人的三观。在听到John这个毁人三观的论述后,本片通过对Harry的调侃、Edith的恼怒和Will就John是耶稣这一话题继续做临床心理分析等细节的描述来表现众人开始并没有接受这一说法,而后John的一段以耶稣身份的告白彻底让众人信服(众人的情绪也趋于崩溃)。本片通过这些剧情来展现假设工作的经过,以宗教问题作为戏剧冲突发展的基点,非常合理,对人物思绪的控制也把握得趋近完美,这一段深刻展现了假设过程在科学研究中重度依赖逻辑推理这一现象。“检证:借此验证研究目标的信度与效度。”Will打断John的话,希望John此时给大家做一个最终的解释并给了John承认撒谎和坚持其言论两种选择,John选择了前者。由于假设的过程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而Will此时作为一个接受了一辈子科学教育的理性派代表,他有必须将验证这一步骤提前以对这个类似科学研究的讨论做一个完结:“我不相信你疯了,但你说的没一句是真的。”通过片中Will的这句台词我们便可以确定其带表众人趋向于,或者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John杜撰而非事实。而此时检证这一结果的核心全然在John身上,所以整个类似验证的过程是如此的简单粗暴。这之前John一度是以很认真的态度诉说,希冀他们会相信他,而不料却发展成众人以“我们以整个人类科学文明的严肃性担保你是在胡说”这种态度来要挟John承认其撒谎的局面。John深知说服他们相信自己没有任何意义(John提到过自己不想向人们证明任何事),所以才选择了一个他们更愿意接受的说法,此时由于众人已经被John的话完全折服、以至于到了当下除了John自己以外无人可以证伪的境地,知道其杜撰的真相对于这些教授们来说无疑具有深深的被戏弄感,是一种莫大的羞辱,所以John的选择彻底激怒了他们这一情节非常合乎逻辑。这一段剧情的推演私以为是作者为了表达这样的一种现象:在无法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做出合理解释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以拒绝接受事实的方式来捍卫理性的绝对权威,当某项研究的进度受到影响时,一切形似缺乏逻辑关系或与结论关联不清的理论常常被忽略、亟求结果而非经切实研究得出的结论被当做真理。一个细节处也可证明这一点:Will询问John是否曾经得过严重的疾病,John说有黑死病和天花等,Will提到了John不会结疤痕,医学教授Harry说这不可能,接着Will打断他说较于John的其他问题不会结疤痕这事根本算不上奇怪。此时Will正在给John实行他的临床分析,趋向性以为John会很快在自己的述说中露出破绽,所以干脆打断Harry对为什么John在得了天花后不可能不会结疤的解释。这也是全片中唯一一个由于众人的原因而没有被John详细解释的细节,我们可以将Will的这一行为理解成科学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不严谨性,是一种急功近利,当然说这是作者为了成全故事合理性的一个巧妙的避嫌也并不矛盾。3、主次比重剧情结构上另一个令人称赞的地方在于本片对主人公比重的稀释,作为科幻片,刻画这个永生不死的人理应是全片的绝对核心,而本片对主人公的描述除了其对自身的必要陈述之外,极少运用侧片烘托等手段,更多的篇幅都安排在了对“完美听众”的刻画上面。如此目的很显然是在营造一种立体感,上文提到作者已经将观众成功的代入到片中“完美听众”的角色中,所以此时不断丰富这些角色(观众)的感官是相当聪明的办法。而丰富这种角色(观众)的感官,合理性和真实性则是最基本的要点,本片中对众人理性提问、幽默讨论的描述就是对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完美贴合。4、片中的知识一开始我打算尝试将本片中所有的干货,包括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等类别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罗列,经过对一部分的查阅后发现这实属自不量力:片中知识同人的思绪一样呈碎片化,在没有对部分知识系统性了解的前提下去理解片中的某个细节全然是一种盲人摸象——影片中提及的信息量过于庞杂。举个栗子:片中Dan提到了更新世(Pleistocene)这个概念,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如此我又查阅了地质时代,到这样一张图:

推荐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此表盘展示地质学时间及地球历史事件。冥古宙40亿前年部分为无生命时期,其余部分体现了生命之演进。最后二百万年的第四纪为人类时间,太短不能在图中看到。更新世是指上图新生代部分里第四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级、新近级和第四纪,第四纪分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早期,更新世后是全新世,全新世是最年轻的地质时代、从距今11700年前一直持续至今。片中John提到自己有14000岁,这个时间大致处于地质时代中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末期,也就是说他的一生经历了更新世的末端整个全新世。此时我对本片中John的出生时代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哦等一下,片中John自己提到的可不是地质时代,他首先提出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Upper Paleolithic)这个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约4.5万年前-约1万年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同John所谓的14000年大致吻合。为了更系统的理解旧石器时代的概念,我又在维基搜到了下图:

推荐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至于史前时代的结束,则取决于人类开始使用文字来记载的早晚。在不同的文化中,书写工具的产生有先后之分,但一般都是在青铜时代的晚期或铁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标志是出现最早的洞穴画图,John在后面有提到过在Les Eyzies镇上的这个会作画的人(Giraud),而后我又查到John所说的这个Les Eyzies镇位于法国中部,该镇以最早的古人类生活遗址、尤其是岩洞里的壁画闻名,被称为史前文化之乡,其隶属于马格德林文化,下图就是马格德林壁画中最有名的一幅——正是John所谓的“我们想吃的动物”:

推荐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由此我们可以确定John的早期生活地点是在欧洲,证明了其向东方迁移说法的合理性。以上内容的引出仅仅是为了理解两个名词的含义,注意这两个概念且是在描述文字出现以前的时代。而当史前时代结束、也就是文字出现后,人类文明的飞跃、各种文化爆炸性发展时期的内容该如何进行系统性了解呢,这是一个问题。影片的作者当然也没有这种神力,他们只是巧妙的选取了一些我们相对熟悉的概念,将地球人都知道的哥伦布、梵高和耶稣等人物、文化和历史事件安插在主人公John身上,将John设计成这些事物的亲历者,如此,一种非比寻常的史诗感就构建成功了。5、影片的高潮与其余内容与知识的分散性相比,影片高潮的分布还是比较集中比较容易入手的,我试着分析一下这部分。全片通过塑造以基督教直译学家(Christian literalist)Edith为代表的人们来表现他们较深的宗教观,为接下来其情绪被John一段论述彻底击溃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正是全片最深刻的一个戏剧冲突,是本片的剧点。高潮段是指从65:30开始到75:00的这9分30秒,即从John的最后一段陈述开始到Art生气离去为止,而众人被John彻底折服的这一场戏的台词可谓是本片的精华,很有必要单独拿出来看看:John:你知道伏尔泰第一个提出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理论吗?相信保罗会同意这点,而歌德第一个认为螺旋状的星云是旋绕着群星的物质,当今我们称之为银河,真是有趣,新的科学概念往往最先通过艺术形式假设出来。John:《旧约》贩卖恐惧和罪行,《新约》则贩卖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诗人和哲人借我的嘴将之传颂至今,这可比我明智多了,教义从未被实施过,教堂里的都是神话。John:始于讲堂,终于教堂,我说有个比我伟大的主人,我从未说他是我父亲。我只想传播我所学到的东西,我从未称自己是犹太人的王,我从未在水面行走,从未复活死者,我从未说过其它神圣的东西,除却尘世凡人的善,没有智者会从东方赶来崇拜马槽,我只利用所学的东方药理做过少数几次治疗,就这样。John:没人了解耶酥,甚至包括我,我…某天我确实在山上传道,留下来的人并不多。John:圣经上的耶酥说“你们认为我是谁?”他给了他们选择,我给你一个选择。John:如果我说不是,你能否确定?.......John:你们给我了创意,你们所有的人。John:伊迪丝看到我那副梵高的赝品,你说我从不见老,Art你给了我有关原始人的书,Dan你发现了錾刀,你说“如果石头会说话”。John:我灵光一闪,说给了你们听,想看你们的反映,我走得太远了。John:你问我是否是宗教史中的人物,是否还有别人跟我一样,是否我能创造未来的身份,我们在五月柱旁边团团转,享受神秘之旅,展开分析,你们在配合我玩游戏!我也在配合你们玩游戏。John: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想认罪,可我情不自禁,想看你们是否能驳倒我的言论,我有完美的听众,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基督教直译学家…心理学家。引用台词的粗体部分可以理解成是本片作者借John之口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全片的精华。本片所表达的是对人已有的世界观的彻底怀疑论:1、你所熟知的世界到底是不是你所认知的样子?2、你所熟知的事物是否有更准确的定义?3、你所熟知的自己到底有多客观?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根据人出身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机遇造化,世界观可以在人的不同时期做出不同调整,它是一种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过程。衡量人的世界观有一个即粗暴又准确的方法,这就是看他在社会中所属的阶层,即人们所谓的“境界”。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越高,对世界的看法就会越成熟客观。片中对John身份设计的酷炫之处正是在于其处在人类社会的最顶端——这是一个人类史上经历最丰富、知识最渊博、世界观最成熟客观的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会被神化(鬼化)的,所以作者将宗教作为本片的核心戏剧冲突事实上非常讨巧。很多人怀疑作者的这种冲突设计会有点投机的感觉——要是John对质的是一群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呢?在以宗教为世界观的人中,John的诉说自然是对其世界观的颠覆,而本片中的那种头脑风暴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是应该不会有的,John只会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世界观而绝非颠覆。引用台词中的其余部分是John在交代自己撒谎后对自己撒谎编故事动机所做的一个完美的解释,这就好比John跟这群人玩了一个他们完全没有意识的智力大蹦极,极具挑人心悬之能事,众人(观众)的心路从好奇→怀疑→相信→深信→再到恍然大悟。John的解释相当完美,他将众人(观众)从质疑他到完全相信他的所有心理路程一一的剖析给他们自己看,完美的解释了他编故事这一动机的顺应性,众人的思路从深信不疑到恍然大悟进行了一个180°的大转向,本片最狡猾的冲突就在于John的这个完美的解释。若是全片到此结束,也并不唐突,而这个科幻片的头衔就大可以去掉了,John的身份则可以定性为“高端的骗子或者卓越的基督教愤青”——只因全片加了一个Will发现真相的结尾,其类型片(科幻)定位只由于此。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投机取巧么?影片的拍摄:1、贫瘠的视听作为一部电影而非话剧,本片的拍摄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一种偷懒:仅有的两个场景(屋内屋外)、寒碜的场面调度、几段轻轻点水的配乐、找不到一星半点典型科幻片所特有的视觉元素等等。如此内容就说这是一部电影,相信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这是一部科幻片。乍看来这是一个硬伤,我们似乎只能用其故事的优越性掩盖其视听的不足聊以慰藉,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表面上看与话剧异曲同工、与典型科幻片大相径庭,可本片带给观众那种纯粹的、身临其境般的心灵震撼和体验是话剧和视觉特效所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本片不输典型科幻片的核心竞争力。用 @骁遥的话来说就是:‘这是男主角的胜利,是叙述的胜利,更是编剧的胜利。’2、密室感的拍摄本片并没有运用典型的搭建摄影棚的拍摄方式(运用摄影棚的优点是摄制组可以拥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以确保镜头的质量,而角度单一化和很难创造空间立体感是它的局限性),而是选择了360°无死角的纯室内拍摄,演员同摄制组共享一个创作空间。全片对角色的台词和表情的细致捕捉异常生动地描述了众人质疑、接受和拒绝一个永生不死之人真实性的心理路程;通过极具说服力的剧本和360°的视觉空间感带给观众一种绝对的心灵震撼和认知欲望。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如此高密度台词的分镜转接并使之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是一项多么有挑战性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包括拍摄录音打光等琐碎工作),此片前期筹备和后期剪辑的工作想必是相当繁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