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教养的理解,学礼要谨慎务实,华而不实,就失去了作用

其实,孔子重视礼!根本原因是他的老本行,就是婚丧嫁娶的司仪,对礼的理解应该是超越常人的。礼一直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演化成了儒家特有的《礼》!春秋时期学派庞杂,统一记载于六经,礼经就是一种。后来礼经被一把秦火烧没了。

曾国藩对教养的理解,学礼要谨慎务实,华而不实,就失去了作用

后代无数人投入了心血,总算补上了。但真实性已经很难考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就是孔子本身,也没真正的把什么上古的圣人放在心上,处于原始氏族的阶段,很多事情是非常残酷的。人们连吃饭都没有解决,哪里有什么礼可言?

孔子不过是给自己的理论找一个源远流长的依据罢了。毕竟,一个从社会底层的儒,一路奋斗,吃尽了辛苦,开创了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成了圣人!怎么可能信奉别人的话?这里解释一下儒的来源,因为靠人赏饭吃,所以说话声音很柔,这也是礼的源头。

曾国藩对教养的理解,学礼要谨慎务实,华而不实,就失去了作用

后来,礼变得高大上了!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文化形式!礼部尚书已经是国家举足轻重的大员!因此,每一个成功的家族对礼,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关系到家族的兴衰,礼渐渐演变成了规矩!学礼,也成了家族教养新成员的一种方式,对每一个家族和国家的凝聚力产生了非一般的影响力!

曾国藩对教养的理解,学礼要谨慎务实!如果规矩华而不实,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他非常的重视家族的教养问题,“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

曾国藩对教养的理解,学礼要谨慎务实,华而不实,就失去了作用

其实,曾国藩真正需要的是,家族的子弟能够谨慎务实,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毕竟人生最后拼的还是做人的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