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最近播出的《少年說》引發了不少的關注和討論。中國版“天台告白”是孩子們站上臺向父母喊話,情景畫面令人唏噓不已。

記憶猶新的是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上臺“吐槽”親媽。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媽媽與她的日常對話永遠圍繞著“別人家的孩子”展開,而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己的閨蜜——四項全能學霸。

媽媽關心的永遠是她學習成績、綜合能力、學年排名這些與學習相關的事情。考試沒考好,就被揪著落後學科不放。媽媽從來沒有看到她的優點和強項,更沒有鼓勵和讚賞。

臺下的親媽聽到後,給予的回應是,不鼓勵是為了更好激勵,怕表揚會讓她輕飄飄。

而更讓人心痛的是女兒的每一次聲討,換來的不是母親的反思而是母親更強勢的回應——義正言辭地列舉孩子的缺點,來證明自己是客觀公正的。

儘管後來親媽少做退步說女兒身上也有優點,但臺上的女兒並不買賬。

反而是身邊的學霸閨蜜談及袁璟頤給人的印象,讓她瞬間淚崩——“袁璟頤用自己的一份熱情,感染了我們班所有的同學”,這才是真正的理解和被看到。

而在親媽眼中,女兒的善良、熱情、帶給別人的感染力,在成績單面前,統統成為隱形的存在。

更為甚者, 親媽的分析到後面幾乎變成了譏諷,袁璟頤哭著跑下了臺。

袁璟頤媽媽這種中國打壓式父母不是個案,隨處可見,可能你我都曾遭遇過,永遠看不到孩子的優點,永遠讓孩子活在與他人的比較裡,活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裡,並提醒你,即便你竭盡全力,你也不夠好。

這種打壓式的父母除了不會好好說話,行為也不可思議。我不否認他們也是愛孩子的,可是他們給孩子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再也不想學拳擊的男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的男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想吃頓肉的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不想讓媽媽再對爸爸撒嬌的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質疑自己是不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男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控訴親爹把溫柔都給了狗的小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想當軍人只為不繼承爸爸事業的小男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想爸爸媽媽陪著過一次生日的小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質問爸媽賺錢是不是比自己更重要的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調侃媽媽翻臉如翻書的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請求爸爸媽媽不要再冷戰的男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哭訴媽媽要求高做不到的女孩。

《少年說》聚焦親子關係——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好

看到這些,不禁想起紀伯倫的那首《致孩子》:

孩子實際上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只是經你們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所能蔭庇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地去模仿他們,但是,不要企圖要他們像你。

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

我們一直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這本是為人父母的本能,為什麼現在我們做不到了?因為我們沒有很好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而是把所有內在的衝突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我們開始對孩子們有各種要求,各種期望,各種規矩,各種比較。如果他們滿足了我們,達到了要求,我們就說:真棒,媽媽愛你!如果他們做不到,我們就說:怎麼這麼簡單都做不到呢?爸爸不喜歡你這樣。可我們的孩子卻沒有對爸爸媽媽提過任何要求,因為他們從來對我們都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肯定的。

前一段時間“常春藤名校女博士自殺”的事情,臨死前給母親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不是永遠也沒辦法讓你滿意?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意義,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肯定和接納,他就得花更多精力和時間來獲得他人的肯定和接納。永遠都找不到自己的力量,永遠都不能從內心肯定和接納自己。

希望爸爸媽們,不要再埋怨原生家庭帶給你的痛苦,也不要試圖從原生家庭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從你和孩子的現在開始,努力做到下面這幾點,讓我們的孩子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1、媽媽做好媽媽的工作,爸爸做好爸爸的事情。媽媽是溫柔的港灣,溫和而堅定地跟孩子說話;爸爸是踏實的靠山,給寶貝支持和保護,陪他們遊戲和運動!

2、跟孩子親密有間。不要捆得太緊,讓孩子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讓他們和更多的人接觸。

3、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的判斷。有情緒的時候,遠離孩子,控制好情緒再回來跟孩子溝通。

4、互相監督,互相幫助,親密溝通,共同成長,向孩子請教和學習。

5、找到到接納己、肯定自己的方法,不斷練習,不斷未完成的願望和不切實際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6、陪伴孩子的時候,少說話,多聽話;少拒絕,多接納。

願每一個孩子都不用再受父母的捆綁,有一個自由可支配的童年;也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好好說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陪著孩子度過愉快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