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議禮」事件背後隱藏的實質是什麼?

"大議禮"作為明朝嘉靖時期的一個政治事件,歷來都是熱門之一。作為爭辯雙方的嘉靖一派和楊廷和一派,其實力看似楊廷和一方強悍,但嘉靖卻後來居上。當然了,這也是他得到一些幫手幫忙的結果。而他的主要幫手除了拉開"大議禮"序幕的張璁外,他的親身母親——興獻王妃也功不可沒。


嘉靖做了皇帝之後,他的母親便隨後要住進北京,可還沒到北京就聽聞自己不但不能沾皇帝兒子的光,做做太后什麼的,居然連兒子都快沒了。於是對楊廷和放出狠話來:不把我們老倆口的名分定了,我就不來了!
“大議禮”事件背後隱藏的實質是什麼?​(圖片來源:百度)

這狠話對楊廷和來說沒用,因為他巴不得這興獻王妃不來呢。可嘉靖看到母親放了狠話,也對楊廷和放出狠話了:不把我父母的名分定了,這皇帝我不當了,我回安陸去。再加上張璁在一邊用寫文章的方式"搖旗吶喊",大有逼迫楊廷和就範的韻味。其實這招嘉靖皇帝用過一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這次對楊廷和卻沒用。楊廷和可是官場老手,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於是迅速作出反應。

他向嘉靖表明了內閣的決定:"尊奉興獻王夫婦分別為興獻帝和興獻後。"嘉靖大喜過望,父母的名分總算定了,可他忘了:自己該認誰為父母,楊廷和還沒說呢。楊廷和見嘉靖正在興頭上,便不動聲色的表明讓張璁去南京做刑部主事。嘉靖沒有多想,便答應了。其實這對張璁來說是變相的把他趕出京城去,對楊廷和來說是把嘉靖的幫手一一除去,同時也對嘉靖有了一個交代,可謂一石二鳥。
“大議禮”事件背後隱藏的實質是什麼?​(圖片來源:百度)

這樣的名分對嘉靖來說已經很滿意了,可他母親還是不滿意,認為必須加上"皇"字。或許對別人來說,既然已經是"帝、後"了,加上一個"皇"字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對楊廷和來說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關係到"大議禮"這一事件背後的實質。

表面來看,雙方爭辯的內容是嘉靖該認誰作父母。本來他已經有親身父母了,因為做了皇帝,卻不能再認了,這對誰來說都無法接受,自然而然的就反對了。作為皇帝來說,他的反對應該是很有效果的,畢竟"皇帝想認誰作父母"已經得到了張璁"科學"的論證。但對於楊廷和來說卻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這關係到"權力"的歸屬。

嘉靖雖然是皇帝,但還是個半大的孩子,而且還是楊廷和選中的。對於楊廷和來說:你是我選中的,你也很聰明,但現在你還小,很多事你還不明白,我是內閣首輔,所以你就得明白,此時的大明天下到底誰說了算。所以,"大議禮"事件背後的實質,其實就是:權力歸屬的鬥爭!

嘉靖要借這一事件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而楊廷和卻要捍衛自己已有的權力。為此,雙方就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鬥爭,一次又一次的辯論。雖然楊廷和讓嘉靖"不要再認興獻王夫婦為父母,應該認孝宗皇帝為父"的觀點在理論上站不住腳,但他是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所以一開始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便告訴了小皇帝嘉靖,:"現在朝廷還是我說了算!"故而當他以辭職來威脅嘉靖的時候,嘉靖便乖乖就範,接受了"興獻帝、興獻後"分別為自己父母的名分,而不是聽從自己母親的要求:必須加上一個"皇"字。


“大議禮”事件背後隱藏的實質是什麼?​(圖片來源:百度)

按理來講,嘉靖是為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當楊廷和提出辭職的時候,他完全可以同意的,但現實情況是:他很驚慌!一個原因是自己剛當皇帝沒多久,內閣首輔就不幹了,很多事情他應付不來;第二個原因則是朝廷上下里裡外外都是楊廷和的人,楊廷和走了,這些人能聽他的嗎,他心裡拿不定注意。所以為了穩住楊廷和,他只能選擇暫時屈服,但並沒有認輸。因為他敏銳的覺察到,雖然現在楊廷和還很強硬,但明顯已經在服軟了,不然怎麼會給自己父母"興獻帝、興獻後"的名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