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87):打了勝仗,俘虜就地解散,美國人也犯過這錯

輕鬆讀史之大唐(87):打了勝仗,俘虜就地解散,美國人也犯過這錯

《南方週末》:戰後伊拉克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87)

第一個罪魁禍首,當然是李淵。人家竇建德打了敗仗、認輸了,又舉國來降,按理應該得到寬大。實在不放心要處理,是不是也該先緩一緩。哪怕搞個意外死亡,總不會死於法場那麼難看吧。

李世民做了皇帝后,一次有人拍馬屁,提議把捉住竇建德、王世充這些人的場面,編進皇家歌舞《七德舞》(原《秦王破陣樂》)裡。李世民反對,他說:“這些人也是一代豪傑,朝廷不少人當年都是他們的手下。看到故主受屈辱的場面,不是戳人家傷疤嗎?”(‘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其心乎!’)

這說明,其實大家心裡清楚:不存誰對誰錯的問題,就是個競爭對手的關係。你現在這麼急吼吼地下手,不能平民意。

第二個出差錯的,是李世民。武牢獲勝,幾萬俘虜就地解散,這是犯了美國人在伊拉克的錯誤。這些人當了幾年兵,習慣了打打殺殺。尤其各級頭目,更是吃香喝辣、自由散漫慣了。一朝解甲歸田,你認為他們能安安份份在家種地嗎?

當然這也是個世紀性難題。美國人現在說,當初派去伊拉克的行政官員沒搞好、政策失誤,實際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原來那些人接著幹吧,自己不放心;看管起來,又花費巨大。

處理比較好的是誰呢?是我們建國初期,對國民黨遺留軍政人員的處理。當時的政策只有三個字:‘包下來’。包吃包住包工作。

這簡單的三個字背後,可費了無數心血。第一你要有足夠強大的組織能力。聽話的不聽話的都要安排得了。第二你要有足夠的財力,或者說捨得足夠的財力。‘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部隊擴充員額到五百多萬,都是這三個字的產物。

我們這好歹是自家人,大家苦點就苦點。你叫一貫精明的美國人,自掏腰包養薩達姆的手下?所以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即使沒有文化宗教因素,當初美國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李世民有可能成功嗎?

從他後面的表現看,應該有這個可能。不過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他不能、也不敢幹這個事。

因為,從竇建德、王世充二人被捉那一刻開始,面臨‘囚徒困境’的,就輪到他李世民了。

四年前,617年的11月,李淵攻下長安,封長子李建成為世子,成為法定的繼承人。次年五月,隋煬帝已死的消息傳來,關中形勢又逐漸穩定,李淵代隋稱帝。李建成水漲船高,被封為皇太子。另外兩個兒子,李世民封為秦王、李元吉封為齊王。

這一安排,其實已經定下兄弟之間,未來的君臣名份。看來,在下一輪帝王競爭的遊戲中,李淵不打算搞自由競爭,而是恢復老傳統、搞等額選舉了。這樣,李世民基本上算是被剝奪了參與的資格。

對這個安排,李世民有什麼意見嗎?

應該沒有。

一個人什麼情況下會有意見呢?安排不公道,或者他自認為不公道的時候。

李建成是老大,從太原起兵到打下長安,他和李世民二人戰功相當。所以對這樣的安排,李世民是說不出什麼的。要有,也頂多是個遺憾:老孃幹嗎不早點生我呢?

這以後的幾年裡,太子建成基本留守京城,安心上那個只有一名學生的總裁特訓班,協助李淵處理各種政事。李世民有打仗專長,叫他搞市場開發,負責四處拓展地盤。這幾年在外面東奔西跑,專門處理各種糾紛不服。老三李元吉,本來把他派到老根據地山西,希望他能獨當一面。沒想到不爭氣把事情搞砸了,只好又叫他跟著老二混,一方面增加點歷練,同時也蹭點功勞資本。

以上這些都屬於正常範圍內的安排。帝王體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誰掌握中樞,誰就掌握了國家。李淵肯定覺得:打打殺殺的事,風險太高,不是一個儲君該乾的活。有兩個兒子在外面拼,功勞沒有都被外人搶了去,已經很不錯了。想想劉邦當年,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一個個有大功都封了王,自己那幾個兒子,在人家眼裡就是幼兒園水平,真是想起這事就睡不著覺啊!現在李淵有老二在外面帶隊負責,總歸是心安多了。

可形勢比人強。李世民分了個功臣的角色,這角色到他手裡演得風生水起,戲份越演越多、越演越重,眼看就要搶去主角的光環、創下開國的功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