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羅斯福都否決的《大獨裁者》爲何就卓別林敢拍?好萊塢集體沉默

文|黃薇

卓別林有句名言,“人生用特寫鏡頭來看是悲劇,用長鏡頭來看則是喜劇。”俏皮戲謔亦不乏深刻。悲喜交加,笑淚交織,也許就是人生的真相。這也是卓別林的喜劇電影,在當時卓爾不群、至今魅力不減的重要原因:滑稽搞笑的種種努力中,始終有人性的溫情,有對社會的關注。

連羅斯福都否決的《大獨裁者》為何就卓別林敢拍?好萊塢集體沉默

1931 年電影《城市之光》劇照,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成為諷刺中流淌的脈脈溫情

卓別林在美國拍的最後一部電影《舞臺生涯》,帶有個人自傳的色彩,講述一位過氣喜劇演員卡維羅在舞臺上的種種掙扎——他最害怕的事就是使出渾身解數,而臺下的觀眾無動於衷。卓別林的長子小查爾斯回憶,父親每回傾注心血的電影上映之時,可能是他最焦灼揪心的時刻。他會偷偷潛入電影院,在黑暗中觀察觀眾極其細微的反應,直到聽到笑聲才心中石頭落地,否則就寢食難安。

卓別林自己也跟朋友說過,卡維羅最害怕的事,也是他經常會做的噩夢。想要逗觀眾笑的強烈願望,成為推動其藝術前進的最大驅動力。《舞臺生涯》的結尾,卡維羅終於克服身心的挑戰重回表演巔峰,在觀眾如潮的掌聲中突發心臟病,平靜地死去了。幸運的是,卓別林的一生並未遭遇這樣的曲折,但他理解這種獻身藝術的悲劇設定,給予了這位演員最後的尊重與同情。

1919年,為了擺脫大電影公司的束縛,卓別林與電影明星瑪麗·碧克馥、道格拉斯·範朋克,以及大導演格里菲斯一起成立了聯美電影公司(後躋身美國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以爭取更大的利潤和創作自由。

卓別林不滿足用簡單的逗趣來博取笑聲,他在喜劇片中加入了以往從未有過的複雜的人性元素。1921年時長68分鐘的《尋子遇仙記》是他的第一部長片,講述流浪漢收養了棄兒,5年中結下了情同父子感情的故事。時年7歲的傑基·庫根,在片中貢獻了與卓別林配合得天衣無縫的表演,生活窘迫卻從不怨天尤人,人人都看得出他們快樂的赤子之心。觀眾剛開懷大笑,隨即又為父子被迫分離而鼻酸,卓別林笑中帶淚的喜劇風格由此確立。

卓別林甚至大膽嘗試一些在旁人看來不太可笑的題材,融入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懷。從1919年的短片《移民》始,這部被評論者視為其短片中最複雜的一部,關注的是美國凸顯的移民問題。這部片放映後,人們開始用“藝術家”來稱呼這位喜劇演員。

連羅斯福都否決的《大獨裁者》為何就卓別林敢拍?好萊塢集體沉默

1936 年電影《摩登時代》劇照

1925年的《淘金記》,靈感來自卓別林讀到的關於金礦勘探者悲慘遭遇的報道,在被大雪封鎖的內華達山脈,淘金勞工們不得不靠吃同伴的屍體苟延殘喘。他以奇思妙筆將這個令人不快的故事,創作為一部生動感人的喜劇,同時也影射了社會的不公。電影外景拍攝於內華達高地的特魯基,其餘鏡頭都是在攝影棚內完成的。僅拍攝大山和暴風雪的鏡頭,就用掉“239577英尺木料、22750英尺膠泥、285噸鹽、100桶麵粉和4大車碎紙”,演員們穿著皮大衣在加利福尼亞片廠的烈日下汗流不止。卓別林在童年時對飢餓瞭如指掌,《淘金記》中煮食皮鞋的一幕已成影史經典,夏爾洛像吃意麵似地嚼著鞋帶,像剔魚刺般地仔細找出鞋釘,像吃細嫩魚肉那樣從容地啃著皮鞋後跟,滑稽程度直衝閾值。電影中的皮鞋是用洋甘草做的,據說拍攝過程中卓別林和另一位主演馬克·斯萬為此拉了三天肚子。

1927年,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問世,電影進入有聲片時代。拍攝設備、影院放映、技術人員都經歷了一輪洗牌式的更新迭代,一批電影人甚至明星就此銷聲匿跡。卓別林對此十分抗拒。他自認啞劇是一種吸引全世界觀眾的通用語言,如果留住了只懂英語的觀眾,不是會失去另一部分觀眾麼?此外,人物的嗓音或發音方法千變萬化,又當怎樣規定?“有聲電影是一條死衚衕。”他繼續逆勢拍了兩部最著名的無聲電影《城市之光》(1931)和《摩登時代》(1936)。

《城市之光》充分顯示了卓別林笑中帶淚的喜劇風格,諷刺中有脈脈溫情流淌,流浪漢與賣花女感情的含蓄結局曾讓許多人不禁淚光閃閃。當經濟大蕭條襲來,眼見普通平民所遭遇的失業貧困等悲慘境遇,觸動著卓別林的心絃,於是有了《摩登時代》。影片直指機器大工業對人的異化和壓榨,人被當作了龐大機器上的螺絲釘,日日重複著機械的工作,以致夏爾洛神經變得不太正常,見到螺帽一樣的東西就衝上去擰,令人捧腹的喜劇背後也鮮明反映了卓別林對美國社會失業問題的態度。這部電影后來被FBI視為卓別林是共產主義者的證據之一。

《摩登時代》拍完,卓別林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忽視有聲電影了。誰能想到,1940年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問世,拋棄投石問路的機巧,竟如此鋒芒畢現。此前記者和漫畫家們,就曾指出卓別林與希特勒的形象有著奇特的巧合。兩人同年同月出生,生日相差4天(希特勒生於4月20日),在公眾中的口碑呈截然相反的兩極,甚至有人稱,希特勒那標誌性的小鬍子其實是模仿卓別林,目的是想利用後者的名望。這些言論給了卓別林啟發,對於戰前歐洲的政治環境,他有不吐不快的憂慮。

卓別林拍《大獨裁者》冒了很大風險。當時美國籠罩著孤立主義的氣氛,好萊塢不敢拍公開反對納粹的影片,甚至羅斯福總統也表態,說這部電影可能損害美國的對外關係。電影拍攝前就遭到納粹勢力施壓,但卓別林不肯讓步。他甚至在巴黎一家報紙登出《大獨裁者》的故事梗概,公開向納粹挑戰,“當希特勒在煽起瘋狂的時候,他必須受到嘲笑。”

連羅斯福都否決的《大獨裁者》為何就卓別林敢拍?好萊塢集體沉默

1940 年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劇照

電影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獨裁者對權力的迷戀,尤其是玩弄地球儀的經典橋段,將這個企圖煽動掌控民眾的魔鬼,還原成愚蠢可笑的小丑,用荒誕消解了納粹種種看起來義正詞嚴的虛偽光環。影片快謝幕時,卓別林才在大銀幕上發聲,一張口便是長達7分鐘滔滔不絕的演講。理髮師陰差陽錯走到了“祝捷大會”,用飽含理想主義色彩的演說,完成了對自由的追求,已躋身影史最為傑出的精彩演講之一。

卓別林一人分飾兩角,下了不少心血。他盡一切可能蒐羅有關希特勒的新聞紀錄片,在家或是製片廠,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揣摩這個獨裁者的各種姿態,模仿他平時的動作。他對希特勒的評價是,“這個傢伙算得上第一流的演員”。《大獨裁者》籌拍歷時2年多,上映之時,二戰已經爆發。這部電影在德國當然被禁演。據說希特勒特意命人從葡萄牙買了一部膠片運進德國,戈培爾看完後大發雷霆,不準放映,但希特勒本人堅持要看,一個人看,看了不止一遍,但對於觀感一言不發。卓別林聽聞後說:“要是能讓我知道他對這部片子的看法,我給什麼都行。”這部片受到公眾的普遍歡迎,但此後10年,卓別林迎來職業生涯最黑暗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