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爲先 立德樹人

當前“應試教育”的弊端也不能不讓人擔憂。“應試教育”把學生束縛在考試的戰車上,整天埋頭於作業,腦子裡只想著分數,不關心他人、不關心社會、不關心國家,缺乏應有的道德修養。他們成長以後怎麼能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怎麼能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加強道德教育是現實社會的要求。

道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學齡兒童青少年時代,是長身體、增知識,逐步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需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也就是把道德教育從幼兒園開始貫穿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學校教育全過程,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學校德育不是負責德育工作的副校長一個人的事,而是全體教師的事;德育不只是班主任、輔導員的事,也是所有任課教師的事;德育不只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事,也是學校管理的事。所以,學校要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使學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提升學生的品質,薰陶學生的情操。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必須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於課程改革中,把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有關要求具體化和細化到課程改革的各個環節中。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將學科育人思想和教育內容有機整合。當然,各科教學不是貼德育的標籤,而是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文化內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各科教學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道德教育需要遵循兒童成長規律,與他們的生活、學習結合起來,循序漸進。在教育改革中注意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銜接。幼兒園主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由習慣而養成觀念和自覺行為。要防止幼兒園小學化。所謂小學化,是指把小學的課程下放到幼兒園,過早地學習書本知識而忽視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幼兒不是不能學知識,而是要讓他們在遊戲中學到知識,在大自然中學到知識。小學要讓兒童瞭解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培養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的思想品德。中學則要讓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為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好基礎。大學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堅定的信念和敢於擔當的精神。

當前要把誠信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誠信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古人說:“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之基。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各種利益集團的追名逐利,社會出現許多失信的怪現象,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教育。因此,加強誠信教育,從我做起,實是刻不容緩。

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是教育的一條重要規律。德育工作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走到社會中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在活動中體悟生活,在與同伴交往中,學會正確地對待自然、正確地對待社會、正確地對待他人、正確地對待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現在許多學校在組織學生社會活動時有種種顧慮,怕出現安全問題,因而因噎廢食,不敢組織學生到自然中去,到社會上去,結果孩子們缺乏鍛鍊,將來長大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