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航電向俄換發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新中國航空工業始於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經過數十年的砥礪前行,我們從前期摸著蘇聯過河,到如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在許多方面,已經能夠和航天工業第一梯隊的俄國一較高下,比如國產殲20就是讓蘇57無地自容的優秀作品。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眾所周知,不同於美國航空工業的獨步天下,中國和俄國都有各自的短板,國產戰機長期受制於發動機不給力,俄國戰機則因為航電系統落後而飽受詬病,可這恰恰又是對方的長項,那麼,既然兩國長期互為合作伙伴,若能技術交流,互補長短,豈不美哉?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了,那就虧大發了,事實上,長期以來,俄製發動機都在被有意或無意的神話,AL31發動機面世已經45年了,我們進口這種發動機的數量也超過了1300臺,所以這個老本俄國人至今還在吃。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可AL31當真算是先進嗎?顯然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從技術水平上來看,AL31比我們自己的太行發動機是要低整整一個檔次的,它的真正優勢在於可靠性更強且運轉壽命更長,基本沒啥太大短板和太多小毛病。

我們之所以買那麼多,實在是出於無奈,出於滿足當前基本儲備要求的目的,避免出現飛機造出來了,發動機遲遲到不了位的尷尬情況,而且相對來說,在渦扇10成熟之前,我們也確實沒有可靠性達標的發動機可以用。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AL31發動機最大使用壽命可達2000小時,渦扇10則是1500小時,而在啟動和加速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也都比AL31差一些,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就說明俄製發動機僅僅比我們自己研製的發動機強一點而已。

在4000小時使用壽命的渦扇15即將出世之際,即使俄國用壓箱底的AL41跟我們換,也實在沒有那個必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F119以及F135那種使用壽命達到12000小時的第五代戰機所配備的極品發動機。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這個我們暫時沒有,俄國也沒有,而俄國有的,我們又即將擁有,所以就更沒有用航電交換的必要了,我們都知道,俄系戰機的座艙向來都充斥著密密麻麻的儀表盤,當然,俄製航電設備在近年來也有所進步。

可無奈當年在電子管小型化這個坑裡陷得太深,且缺乏持續的資金保障,很難在航電設備方面有大的作為,而且退一步講,即使就算我們把先進航電技術教給俄國人,他們也玩不起,航電不像發動機,一個項目搞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尤其是芯片,往往十幾個月就會來一波更新換代,而這一下就得扔出去十幾億美元去全面更換生產線和設備,更何況,他們也沒那多訂單去維持生產線。目前僅蘇35和蘇57有資格用簡潔直觀的液晶屏顯,而中國則可以大方的把這項技術白菜化並普及到梟龍等中低端戰機上面。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在航空電子設備上的投入一直都很大,且我們搞得是大規模集成電路,比俄國一條路走到黑的晶體管不知道高到哪去了,這便是造成中國在航電上反超俄國並形成優勢的原因所在,所以,我們絕對不能上當用航電換髮動機技術,划不來啊。

我們用航電向俄換髮動機技術,這個划得來嗎?

當然,俄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預感老本可能不能再吃,便開始極力推銷甚至直接轉讓發動機技術,向來好事的俄國媒體也開始為期造勢,可惜,俄國的技術壟斷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屆時,我們將在發動機和航電兩方面對俄國形成技術優勢,到那時,誰賺誰的錢還真不一定呢!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和視頻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