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中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如火如荼。然而,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轉移產業是否體現了產業的集聚效應?作為西部地區的甘肅製造業以原材料開採加工為主,產業鏈較短,不能促進行業協同發展。東部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推進時期,依託地理優勢率先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資本獲得原始積累。東西地區差距日益加大,亟待通過製造業升級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東西部地區製造業發展差距雖大,但西部地區在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製造業上具有競爭能力,且兩地區間製造業行業技術差距呈縮小趨勢。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過去一百年,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規模宏大的產業遷移。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避免民族工業毀於戰火,沿海和沿江下游的工廠企業集體內遷。第二次是1964年到70年代末的三線建設,當時出於戰備需要將國防科工企業遷往西北西南地區。之後的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打破了商品市場的地理分割,在區域地理特徵的支配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整體表現出“東強西弱,南升北降”的特點。最近幾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體現在產業資本開支的新舊分化上,也體現在產業鏈的重新佈局和大遷移上。

同時,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和經濟轉型的基礎,若製造業發展不到位,不僅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制約,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也會因缺乏社會經濟資源而難以得到持久保護。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製造業以原材料開採加工為主,產業鏈較短不能促進行業協同發展,僅獲取價值鏈上低端利潤。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製造業升級宏觀上是產業整體依據比較優勢,實現原有存量基礎上的要素積累及稟賦變化,形成效率提高或結構轉變的過程;微觀上是企業通過工藝能力提升、品牌培育加強等方面的戰略措施,破除發達國家的行業壟斷和入市壁壘,獲取更大市場份額和利潤的過程。升級方法中,國際產業轉移理論結合比較優勢及產業必將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一個國家或地區可將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尤其是邊際產業)轉移到符合其發展的國家或地區:一方面促進轉移方產業結構升級,將資源集中在更具效率的產業上,獲得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使得承接方獲取新的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等,實現產業鏈的升級,從而出現了產業轉移現象。

最近幾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體現在產業資本開支的新舊分化上,也體現在產業鏈的重新佈局和大遷移上。中國正在進入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協調階段。過去五年,一線城市高房價對製造業持續擠出,促使產業結構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務業聚集。目前北上廣深的第三產業佔比均已突破60%,中國一線城市的最終產業發展形態可能類似於紐約和東京,成為一個服務型和消費型社會。過去五年,傳統產業並沒有發生遷移,而是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區集聚。過去五年,中高端製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向地理縱深發展,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沿海向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遷移的特徵。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線城市崛起,形成以新興製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

中國產業大轉移

產業遷移必然帶來勞動力、資本、稅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提升,進而對人口流動、房價、區域消費等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正在發生的產業大遷移類似於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製造業南遷和南部“陽光地帶”崛起。中國中西部核心地區依託特定的工業基礎和日益通達的高速交通網絡,承接東部的產業遷移,使得就業本地化和人口流動率下降成為長期趨勢,並帶動本地房價和消費基數的成長,從而吸引更多人口和相關產業鏈遷移至本地,形成“產業遷移—人口流動—經濟發展”的良性閉環。

一、傳統制造:不是轉移而是出清,區域集中度提升,強者恆強

我們首先觀察了汽車製造、化肥與農用化工、多元化工、鋼鐵、煤炭、化纖、紡織等傳統制造業,整體來看,這些行業經歷的不是遷移,而是出清。一方面,傳統制造的區域集中度提升,向著具有成本和效率優勢的地區集聚,強者恆強。另一方面,那種“低端製造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說法是一種想當然的錯誤推斷,沿海地區也有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高的地區,這些並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中你會看到,向內陸遷移的產業不是低端產業,而是中高端產業。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汽車製造仍然是一個傳統產業,中國汽車製造的中心仍然在上海,上海的汽車製造上市企業收入佔全國將近一半,其他區域的汽車製造集中度也進一步提升。北部區域從東三省(主要是長春、瀋陽)向河北、北京集聚,中部區域向湖北、重慶集聚,南部區域向廣東集聚。目前汽車製造已經躍升至湖北第一大產業(東風),也是河北(長城)、廣東(廣汽)的支柱產業之一。新能源車屬於新興製造,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即將改變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成本結構和供應格局,但是整車製造這個傳統產業仍然是強者恆強,向優勢區域集聚。

二、服務業:一線城市高房價下的製造業空心化和消費型社會

雖然前面提到“中國汽車製造的中心仍然是上海,汽車製造也是廣東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整體上看,一線城市的產業結構已經表現出製造業的空心化和中高端服務業的集中化。2014-16年,北京佔比上升最快的產業是建築工程、互聯網、金融;廣東佔比上升最快的是房地產、保險、互聯網;上海佔比上升最快的是房地產和互聯網。2017年,北上深三個城市的服務業產出佔比均超過了60%,其中北京的服務業產出佔比已經達到了81%,上海和深圳分別是69%和61%。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收入佔比最高的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互聯網、電信服務等。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一線城市的高服務業佔比和高房價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吸引了高學歷高收入的人才聚集,高收入推升了房價,抬高了產業成本(投資成本和經營成本),對低附加值的中低端製造業形成擠出,促使產業結構向更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製造和中高端服務業聚集。2014年,華為將手機業務從深圳遷至東莞,2016年又將企業數據中心遷至東莞,原因是深圳房價太高了,高成本促使華為向東莞轉移。華為代表了中國通信設備製造的最高水準,尚不能承受高房價的擠壓,反映出中國一線城市在高房價壓力下的服務業集中化和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中國一線城市的最終產業發展形態可能類似於紐約和東京,成為一個服務型和消費型社會,紐約和東京的服務業佔比GDP分別為71.5%和88.8%。

三、新興製造業:向地理縱深發展,中西部核心二線崛起

華為從深圳部分遷往東莞並非個例。過去三年,中國的新興製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一線(北京、上海、廣東)向中部核心城市聚集的現象。當然,這些產業並不都像華為一樣是遷移過去的,有些產業本身就在中部地區有深厚的基礎,但結果都一樣,就是中國的中高端製造業正在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崛起。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過去三年,半導體制造和通信製造從環京、上海、廣東向中部腹地以及江蘇聚集。半導體是江西的支柱產業,南昌是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之一。陝西是國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發和生產的重要基地,擁有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棒和硅片製造商隆基股份。江蘇的半導體產業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有國營第七四二廠、蘇州半導體廠、常州半導體廠、南京半導體廠等,形成了從IC設計到芯片製造到封裝測試再到材料配套的半導體產業完整鏈條。

通信設備行業整體向受國家政策支持的、產業技術資源優勢的地區集聚。湖北是重要的通信設備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級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光谷”。江蘇擁有中國光電通信領域最大的集成商亨通光電。山東大力發展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半導體照明、高頻頻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歌爾股份是全球微電聲領域領導廠商。浙江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形成千億級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產業集群。合肥是芯片、半導體、電子元件生產基地,09年京東方就在合肥上了6代線,去年京東方的10.5代線也在合肥投產。

新興製造的遷移方向和地方政策、工業基礎、區位優勢的匹配度高度相關,例如合肥的中科系、武漢的光谷系、鄭州的富士康系、以及成都西安的科研和半導體產業等。合肥重點扶持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核心基礎產業,以及軟件、5G等核心信息技術。武漢重點扶持光纖通信產業,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鄭州圍繞著富士康作配套,搭建電子製造的產業鏈集群,建設五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西安將半導體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千億級半導體產業集群。貴陽重點扶持電子元件產業,大力推動與英特爾、戴爾等國際龍頭企業的合作。

新興產業在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不斷遷入,又促使這些地區進一步開放人才引進政策和落戶政策以吸引人才配套,這些政策起初是小步慢走,但最近開始愈演愈烈,演變成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比如成都、西安、鄭州、長沙放鬆了針對大學生、高級技能人才、投資納稅者的落戶條件,西安、成都、鄭州、合肥推出了針對高端人才的引進補貼政策,武漢、長沙推出了青年創業基金等。同時,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新興產業崛起離不開四縱四橫的高鐵網絡佈局,每日經過鄭州的高鐵班次有409次,武漢327次,合肥237次,西安214次,從各省“十三五”規劃中也可以看到未來五年中西部各省的高鐵通車裡程繼續排名靠前。

甘肅如何承接東部產業?

隨著發展環境的變化,東部地區人力成本、商務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相對而言,甘肅作為中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剩餘勞動力等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將加快東部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而推動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甘肅如何有效承接產業轉移,是延續東部地區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之路,還是另闢蹊徑?汲取東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謀求甘肅跨越發展。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一、產業轉移應該嚴守生態底線和資源底線

沿海發達地區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然而也帶來了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如水鄉水質性缺水、生態環境惡化、地面沉降等,“先汙染、後治理”似乎成為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在甘肅、新疆、西藏等戈壁灘、高寒地區,植被破壞以後幾乎難以再恢復。在甘肅接受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必須嚴控生態底線。無論是接受國際產業轉移,還是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環保達標是最基本的要求,作為引進產業的城市或園區,首先應該制定限制或禁止進入的產業類型,或通過相應的環保評價標準。從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來看,汙染大的產業不是轉移的問題,應該堅決淘汰,而不是改頭換面換一個地方又帶來更大的汙染。目前甘肅部分地區存在著大規模圈地、分散建設搞工業的發展方式應該進一步規範和科學論證,雖然不佔基本農田,但是在生態脆弱地區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後果遠超過生態環境穩定地區對農田的佔用。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以甘肅為代表的西北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是乾旱缺水的地區,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衝動下,很多地區不切實際提出延伸資源型產業鏈,大規模發展冶煉加工業。如依託煤炭資源優勢,大規模發展高耗水、高耗能、高汙染的煤化工產業,地表水嚴重不足,發展高耗水工業超采地下水,從而進一步加劇地區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約束將成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包括紡織印染、鋼鐵冶煉等產業,在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重構過程中,逐步向中西部轉移,接受地應充分評定當地接受這些產業的約束條件,如水資源、生態承載力等,作為最基本的准入評定,尤其是缺水的地區不能盲目引入,否則將會對這些地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二、要科學規劃,做好產業選擇

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的衝動下,招商引資成為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必須知己知彼,通過制定合理的規劃來明確招商引資的重點地區、重點產業門類,以及超前規劃好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哄而上的招商引資背景下,如何能吸引到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只有制定科學規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鄭州綜合保稅區便是最成功的案例。而目前甘肅部分地區存在的問題往往是項目決定規劃,急功近利將會導致重複走東部地區發展初期走過的道路,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使未來轉型發展喪失可能。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從產業的空間集聚來看,甘肅很多地區正在走重複東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分散發展的老路,如成立各種名目的開發區,相互之間在吸引產業入駐中惡性競爭,以空間換髮展。無論是區域層面,還是城市層面,承接產業轉移應立足“統籌規劃、集聚發展、集約經營”,從而儘可能避免發達地區走過的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汙染的發展道路。可以承接農副食品、金屬、通用、專用、電氣、儀表七個行業,利於資源優化配置,使各地區集中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化原、黑色、有色三個行業的技術投入,促進行業技術創新,實現其進一步發展;縮減石油行業的發展規模,將資源集中在更具發展優勢的行業上。從而推進甘肅以勞動密集製造業發展為基礎提升地區經濟水平,促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實現經濟增長。

三、甘肅各地要合理引導產業承接,差異化佈局空間

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一方面是承接發達地區因成本上升或資源環境原因而向外轉移的產業,另一方面是因為區位和市場原因有可能選擇在中西部佈局的戰略性產業。就前者而言,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將利用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和靠近消費市場的優勢獲得發展。後者則可能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中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或新區具有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環境,是中西部地區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就甘肅承接產業轉移而言,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發達地區溢出的中低端產業,更重要地是要主動選擇發展具有後發優勢的新興產業。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從國家或區域層面上來看,差異化的政策引導要有利於城市與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而不是惡性競爭。從國家目前批准在中西部建設的國家級新區來看,如重慶兩江新區、蘭州新區,成都天府新區、西安西鹹新區,希望這些新區成為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創新源地,希望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吸引發達地區孵化的高端產業和本地的優勢產業入駐。因此在蘭州新區和一些甘肅省級開發區建設過程中,要防止其功能異化,與其他城市功能區或開發區趨於一致,喪失作為創新源地的功能。

四、組合要素優勢,積極引導優勢產業承接

甘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滯後於東部地區,但存在著資源環境的比較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需要根據本地資源環境特點和組合資源優勢選擇吸引產業入駐,有利於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跨越。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總體而言,甘肅省也將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而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吸引東部地區重化工業的轉移也將成為必然,但是選擇在哪裡佈局需要根據資源、環境、水和能源等組合優勢進行選擇,甘肅省委和省政府需要從整體上控制對資源環境有重大影響的重化工業在甘肅地區的佈局。如鋼鐵工業、石化工業、煤化工業等,雖然這些產業對經濟發展可能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缺水地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佈局卻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五、加大推動製造業升級因素的投入力度

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因素主要為資金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對於甘肅地區而言,要提升資金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關鍵在於引導資金投資和人才迴流。通過完善製造業發展基礎建設和市場環境,以招商引資為主、政府財政扶持為輔。對於人才迴流,一方面依靠政府宣傳引導和政策扶持,為各行業引進高端人才並提供長期發展條件;另一方面提升甘肅地區辦學能力,培養高創新和高技能型人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基礎保障,為甘肅自我研發、自主創新輸送人才。同時,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在製造業中的實施,優化要素配置集中資源發展優勢行業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大引進力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推進甘肅製造業發展,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導致甘肅地區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要走綠色製造業發展之路。

六、甘肅承接產業轉移要注入歷史文化血液

甘肅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承接東部地區資金和產業轉移,不只是侷限於製造業領域,傳統文化積澱、歷史文化資源、獨特的自然山水資源等的組合優勢也將吸引東部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入駐,從而提升甘肅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

中國產業大轉移,甘肅如何贏得產業承接爭奪戰?

東部地區帶給甘肅城市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啟示是:不能為了工業化而犧牲優勢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犧牲城市長遠發展的優勢基礎,工業化不是主要目標而只是城市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建設宜居城市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因此,中西部城市在尋求經濟跨越發展過程中,在具有組合資源優勢的三產領域、一產領域同樣可以獲得發達國家和地區資金和產業轉移的支持,從而促進城市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