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辛大师谈佛道教商业化:官佛勾结尤重金钱流向

天辛大师谈佛道教商业化:官佛勾结尤重金钱流向

佛教道教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投资建造、承包经营寺庙宫观等商业化问题最为社会所关注。

商业化问题解决不好,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

佛寺被开发、信众遭绑架,这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曾几何时,青灯古佛已成过往云烟。如今的寺庙,高香熊熊、铜臭熏天。然而,这一本万利的受益者却不是佛教。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寺内出家人竟然多为冒牌货,许多人结婚生子,购置房产。他们不要技术,不需厂房,仅靠信徒的虔诚赚取香火钱,收入堪比白领。一些旅游景区为了招揽游客而新建寺庙,建成后打着宗教的幌子,按照商业模式运作,干尽“伤业化”勾当,抬高门票、卖天价香火、抽签占卜,从中攫取暴利,破坏了信教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宗教的社会形象。

然而,在寺庙商业化乱象中,尽管玷污佛门、践踏信仰、坑蒙拐骗等行为肆无忌惮,但各路当事人似乎都有话要说,寺庙叫屈,信众喊冤,政府抱怨,景区打人,游客投诉,都有一肚子怨气。说到底,寺庙开发利用的乱象是由于中国寺庙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利益均沾、以及公权力缺乏约束共同制造出的寻租空间所致。

那种一切都为了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举国上下横行肆虐无可厚非。

弘扬佛教难免过快商业化,释永信这代不是罪人。

商业化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天也不会塌下来,关键是政府要拿出规范商业化的规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应当按照规矩办事。有交易就要有规则,通过一整套法律规则约束交易行为,决不容许占一片地方,盖几座寺庙,添几处“古董”,就可以坐享其成,财源广进。我们现在所稀缺的,恰恰是确保寺庙商业化健康运行的法律规则。

商业化问题的成因,从佛教外部来说,“文革”结束后,大量佛教寺院归文物、旅游、园林等部门所有或由其管理、使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宗教信仰需求的增长,佛教的精神、文化价值就转化成了经济价值。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发展旅游,支持商业资本介入佛教领域,不断对佛教进行商业运作,牟取经济利益。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也纷纷借教敛财,以教牟利。

佛教自身来说,传统的中国佛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商业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然而,佛教的人才培养、修学体系、制度体系、寺院管理、组织建设远未完成现代转型,佛教应对现代市场经济、抵御商业化不良影响的能力依然不足。思想认识方面来说,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商业化、娱乐化泛滥,对精神领域不断侵蚀、冲击,宗教不知不觉就被待价而沽,成为特殊商品与牟利工具。其结果严重伤害了世道人心,破坏了宗教信仰,腐蚀了民族精神,消解了佛教信仰的根基和民族文化的自信。

信仰商业化,自古有之。社会商业化时代,更不能缺位。闭门谢客的尴尬,再次警告我们的管理者,当公共空间商业化之后,不能不见政府之手。还寺庙之修行清净,还信众之信仰权利,还游客之消费安全,相关的管理规范工作必须及时跟上,并做实做到位。不然,寺庙的商业化注定是一场“伤业化”,这样的悲剧不应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