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寺銅瓦殿的故事

在廣宗寺銅瓦殿正前內額,高懸著一塊清聖祖(1654-1722)康熙皇帝手書“雲嵋”兩字的御匾。說起這塊御匾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父親愛新覺羅·福臨(1638-?),法名行痴,又號太和主人、體元齋主人,六歲嗣位,廟號世祖,年號順治。這位順治皇帝是個虔誠的三寶弟子,順治十八年,他寫了一首贊僧詩,表露了自己想出家為僧的心跡,限於篇幅,以下摘引的是這首詩的開頭與結尾部分: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納子,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就在這一年,二十三歲的順治皇帝果真拋棄帝尊之位,跑來五臺山來出家了。清朝的正史上說他這一年生病而死,也許是要掩飾朝廷的某種尷尬吧。反正,清世祖不當皇帝了,皇位也不能空著,於是世祖的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繼承了他的位置,廟號聖祖,年號康熙,繼位時年僅八歲。

廣宗寺銅瓦殿的故事

廣宗寺康熙皇帝長大成人後,十分牽掛父親的下落,很想找到他,至少也要再見上一面。康熙十六年(1677),他初上五臺山尋找父親,曾到過廣宗寺,還留下了一塊御碑,此碑今日還豎在廣宗寺裡。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年之內,他先後兩次登五臺尋父,第二次是九月上的山,當他走進廣宗寺時,只見一個身穿舊納衣的老和尚正在打掃院子,就上前詢問:“請問師父,您上下怎麼稱呼呀?”老和尚冷冷地說了句:“八叉。”繼續低頭掃地。康熙皇帝想,這個法號倒是挺少見的,也沒再細想,就進大殿拜佛去了。當他朝佛像叩拜的時候,腦子裡忽然靈光一閃,呀,哪有叫八叉的,上八下叉,不就是個父字麼?趕緊跑出大殿去尋自己的老子,可哪裡還有那老和尚的影子! 此時,天空中忽然出現兩朵長雲,狀若愁眉,康熙皇帝一見,長嘆一聲,囑拿筆來,當即寫下“雲嵋”兩字,表達了他此時愁眉不解的心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