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準備
夏造醬
秋翻曬
冬成醬
古法釀造的醬油
嚴格按照大自然的規律
歷經一年的日曬夜露才能裝瓶進入市場
一瓶醬油凝聚了一代代制醬人的心血和汗水
眼下已經過了小暑,正是古法釀造醬油最忙碌的時節。充足的夏日陽光和溫度,讓醬缸內的微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此消彼長,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我們高新區老恆和醬油晾曬場內,整齊地排列著近萬個醬缸,空氣中充滿了濃郁醇厚的醬香。
跟小谷一起去老恆和醬油晾曬場看看
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醬油是如何生產的吧
▽
△ 老恆和醬油晾曬基地
醬 油 釀 造
△ 攪拌(左二為邢利民)
對於邢利民來說,曬場的每一口醬缸都如他的孩子一般,需要精心呵護。發酵期間的半年裡,他每天都要來到曬場,穿行於醬缸間,通過望、聞、嘗、翻醬等方式,來判斷醬缸中醬醅的發酵程度。
24年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邢利民進入到老恆和釀造廠,成了一名醬油釀造學徒。從選黃豆開始,邢利民每天跟著師傅“泡”在醬缸裡。由於從未接觸過古法釀造醬油技藝,邢利民很興奮,但是沒過多久,他就體驗到了其中的辛苦。不用機器,黃豆的清洗、浸泡到上鍋蒸煮、拌粉和發酵,全得靠手工完成。
“首先要選擇顆粒飽滿的黃豆,洗好之後在水中常溫浸泡。夏天浸泡6小時,冬天浸泡12小時。現在也會選擇上乘的黑豆,因為蛋白含量更高。”邢利民說,泡好的黃豆經過蒸煮再放到木盆中與麵粉拌勻,這時候動作要輕,既避免搗爛黃豆,又要讓麵粉均勻地包裹住整粒黃豆。
醬醅變成什麼顏色才能達到翻醬?缸內醬醅溫度是否適宜?在沒有儀器檢測的環境下,觀色、手感、味覺、嗅覺,就是釀造匠人的“四大法寶”。先看,醬醅要變成暗紅色為宜;再聞,有沒有醇厚的醬香;再品,豆子是否成熟,酸度是否適宜一嘗便知;而醬醅的溼度、溫度,全憑一雙手來感受。
“在整個釀造過程中,醬料的發酵是影響最終醬油成品最關鍵的因素。而翻醬就是最考驗水平的一個環節。”邢利民說,那時候師父不會手把手教授,全靠個人用心觀察,用師父的話來說,那就得全靠自己“悟”。邢利民說,翻醬很講究手法和力道,把缸底近一米深的醬醅翻到表層,既要讓上面的鹽水和下面的醬料掉換個位置,又不能把豆子弄破,這一環節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一開始,邢利民在眾多學徒中並不拔尖,他經常把醬缸裡的醬醅翻成一團漿糊,沒少挨師傅批評,但不服輸的他暗自下了決心,“別人能做好的,為啥我做不好!”從那以後,每次當師父翻醬時,他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師父的手。慢慢地他摸索到了一些訣竅,按照師父的手法,遵循自內而外的原則,將底部的醬醅翻至醬缸表層,掌心用力,下壓靠近身體一側的醬醅。“我的秘訣就是兩個字——多練!”
日出前是翻醬最好的時間,因此邢利民總是會在一大早趕到曬場開始翻醬,一翻就是一個多小時。好學、勤奮、能吃苦,邢利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得到了老師傅們的肯定。當了兩年多的學徒後,師父放手讓邢利民負責整道醬油釀造的工序。
2013年,已經獨當一面的邢利民參與完成了太油釀造工藝的創新研發。太油是醬油的升級版,特級醬油的氨基酸氮含量為0.8mg/100ml,而太油的最高的氨基酸氮含量可以達到2.0mg/100ml。“太油的製作工藝其實已經流傳了百年,基本工序和普通醬油差不多,但是要發酵兩次,要經過兩年時間才能出油。”邢利民說,為了提高太油中氨基酸氮的含量,他和企業其他部門成員成立了攻關小組,經過了一年的實驗,研發出氨基酸氮含量最高且雜質最低的新型太油。“當時三伏天,我們每三天就要去醬缸檢查發酵程度,非常辛苦但很值得。”邢利民說,這次的成功研發,為企業重新擦亮了太油這塊“老字號”招牌。
這項古法醬油釀造工藝前幾年還吸引了《十二道鋒味》劇組前來體驗。經過時間沉澱的味道,才會愈發醇厚。邢利民說,2017年,老恆和釀造技藝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希望更多的人瞭解古法釀造技藝,將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福 利 時 間
原來醬油是這樣釀造的
看完是不是又漲知識啦
小谷這就給大家送福利啦
文末留言,
截至6月15日(本週五)15:00
排名前3的朋友
即可獲得“老恆和”醬料小禮物1份
趕緊行動起來吧
~
圖文:王藝潼 朱偉良
閱讀更多 南太湖高新區管委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