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阜新市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阜新县衙设在鄂尔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1948年3月18日,阜新地区全境解放。4月18日,成立阜新市政府(县级),属辽北省。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和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成立,领导阜新市。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市划归辽西省。1952年2月,阜新市升为地级市,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改为中共阜新市委员会。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1958年4月,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9年1月,辽宁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由锦州专区划归阜新市领导。

阜蒙县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清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翼旗,下辖18个扎兰(即甲刺章京,也叫参领,是旗下军事单位长官),分管80个佐领,卓索图盟(内蒙古一盟名,清初设置,在旧热河省东部,会盟地点在北票)设立后隶属于该盟。旗扎萨克府邸先后建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七家子镇,最后迁至今王府镇。由于土默特左翼旗的属民大部分为蒙古勒津部落,所以民间称此地为蒙古勒津,今称蒙古贞。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热河都统锡良上奏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阜新县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和朝哈尔哈、唐图哈拉哈旗(均在今内蒙古库伦旗)的汉民事务,归朝阳府所辖。阜新县衙设在鄂尓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清宣统三年(1911)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1958年4月,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自治县。

彰武县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清顺治二年、即1645年,皇家养息牧场的设立,书写了彰武近360年创业文化的开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政府批准盛京将军增琪等所奏,在养息牧场所在地设立彰武县,隶属新民府,县衙设在横道子(今彰武镇)。因地处柳条边彰武台门外,故名彰武县。“彰武”含有表彰武功之意。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收复彰武。1959年1月,辽宁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阜新蒙古自治县、彰武县由锦州专区划归阜新市领导。

海州区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海州历史悠久,清末属阜新县,1940年置海州区,1948年改阜新市第一区,1980年复设海州区。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全国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经当时僧侣多方寻察,认定现今的海州区西山南坡是一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建庙。因蒙古语将“山坡”称为“海州”,所以这座寺庙就被命名为“海州”庙,海州由此得名。

细河区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细河,蒙语原为“ 细日塔拉因高勒”,意为“黄花滩上流淌的河”,后来汉语名取蒙语第一个读音,称之为“细河”。阜新解放后,1954年细河区被设置为第四区,1955年改为六家子区,1960年改为城郊街道,1984年阜新市郊区更名为细河区。

太平区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太平区的形成和发展早于阜新市中心地区。随着煤田的发现和开发,特别是自1919年日本东洋拓殖会社勾结中国原京汉铁路局长丁世源申办孙家湾矿区合办阜源公司以来,太平地区逐渐发展起来。1927年,张学良将军建立了东北矿务局,在孙家湾地区开起了煤矿。1948年3月18日,阜新全境解放。同年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成立,全市设置3个区,今太平地区为第二区,5月组建区政府。1955年11月,太平区改称孙家湾区。1956年7月,更名为太平区。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太平区一度改称东风区,因不符合民意,又恢复称太平区。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太平为蒙语名,蒙语原为“太平台”,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据说是一个人50岁的时候得了一个孙子,便给孙子起名“太平台”。

新邱区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新邱、新秋,为蒙语名,意为“新搬迁来的,新立的屯子”。新邱历史悠久,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为少数民族的游牧地。1948年3月18日新邱解放,阜新市第三区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月,阜新市第三区政府撤销,分设新开、新矿两个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建制取消,成立阜新市第三区公所。1952年,阜新市第三区公所改组为阜新市第三区人民政府。1980年10月29日,新邱区人民政府成立。

清河门区

阜新人:这些地名有讲究!你知道吗?

清河门是清河边门的简称。清河边门为清初顺治年间所修建,“盛京边墙”由境内通过并在清河岸边设有边门,清河门因而得名。清河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山辽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享誉省内外。

1947年清河门建镇。同年11月清河门解放。1948年初,东北行政委员会冀察热辽办事处在北票、阜新、义县三县边境地区成立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驻清河门,1949年5月撤销,清河门仍属义县。1959年9月,为适应清河门煤矿生产的需要,辽宁省将义县清河门、老爷庙两个管理区划归阜新市郊区管辖,成立清河门人民公社。1978年将阜蒙县蜘蛛山公社的芹菜沟大队、伊吗图公社的吴家窑大队划归清河门公社。1980年改为清河门镇。1983年5月开始筹建清河门区。1984年4月正式成立清河门区人民政府,辖2个乡、17个村委会,3个街道、31个居委会。

对于阜新地区而言,还有很多有趣的地名,如果不深入了解,很难“猜”出它所表达的意思。下面就说说阜新部分地区地名的来历吧!!

请输入标题

高德——蒙语名,“高德矿”之名源自“高德营子”之名,“高德营子”名是以一个叫“高日岱”的蒙古人的名字命名的。五龙——蒙语名,原为“乌兰那皋”,“乌兰那”为“欧李”,意思是“欧李沟”,后来谐音改写成“五龙”。玍海西——蒙语名,意为“养猪的围栏”,这个村名可以间接反映出从放牧到农耕的定居生活。沙海——蒙语名,意为“鞋、靴子”,传说当年康熙皇帝私访来到这里,连人带马陷进一处沼泽地的泥潭,好不容易走出去后却丢了一只鞋。勿拉毛头、乌兰木图——蒙语名,意为“红色的树”,“红树”为蒙语名的意译名称。“乌兰木图山”也曾叫“阿丽玛图山”,“阿丽玛图”是蒙语“有梨”的意思。

孙家湾——汉语村名,早年这里曾有一处河湾。马家店——汉语村名,早年这里曾是一处车马店。长营子——蒙语名,蒙语原为“乌孙依和”,意为“水的源头”,与汉语中的“营子”没有关系。九营子、旧贝营子——汉语名,是指当年旗府贝勒曾经住过的地方。“贝勒”是满语,爵衔名称。阿金、阿金歹——蒙语名,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哈尔套——蒙语名,蒙语原为“哈尔套洛改”,意为“黑色的山头”。那木斯莱——蒙语名,彰武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本意是一个佛名,汉语称黄财神(四大天王之一)。

大冷——蒙语名,意为“较矮的山梁或山冈”。

长哈达、察干哈达——蒙语名,意为“白色的岩石”,与日常用的“哈达”没有任何关系。卧凤沟

——汉语名,早年曾叫“窝棚沟”,后逐渐演变成“卧凤沟”。海棠山——蒙语加汉语名,“海棠”、“海岱”是蒙语。伊吗图——蒙语名,意为“有山羊的地方”。高林台——蒙语名,意为“有铜的地方”。大巴——蒙语名,意为“山梁”。化石戈——蒙语名,意为“核桃”,据说早年附近山上有核桃树,故此得名。那四——蒙语名,村名,蒙语原是“阿尔斯楞”,意为“狮子”。由于地域发音习惯上“阿”“那”的发音相近,渐渐演化、简化成“那四”。查海——蒙语名,原是部落名称,也译成“察哈尔”。哈拉哈——蒙语名,原是部落名称,也译为“喀尔喀”。养息牧河——满语加汉语名,“养息牧”也有译成“杨柽木”,是满语。汤头河、汤头村——“汤头”为蒙语名,源于蒙语“汤特因高勒”,意为“河滩宽的河”。
扣莫——蒙语名,也有译成“活莫”,意有两种,一是“咽喉”,二是“曼山梁”,一般是根据地貌起的村名。衙门——蒙语名,没有“官府”之意,而是蒙语“押穆”的谐音,意思是守护皇帝或者王爷陵园的人。这是以职业命名地名的一种。皂力营子——蒙语加汉语名,“皂力”为蒙语,意为“地窖”。据说当年旗政府征收的地租粮就储藏在屯子里的地窖里。烟台营子——蒙语加汉语名,“烟台”为蒙语“云丹”的谐音,“云丹”是人名。巨将屯——蒙语加汉语名,“巨将”为蒙语“朱赞”的谐音,“朱赞”是人名。二门——蒙语名,“二门”原为蒙语“额本德勒”的谐音,“额本德勒”是人名。马尔侵——蒙语名,也有译成“马勒沁”,意为“牧人”。塔尺营子——蒙语加汉语名,“塔尺”为蒙语“他日亚沁”的谐音,意为“农民”。

驿马池

——蒙语名,意为“放山羊的人”。

扎兰、良官、宫官、胡大、梅力、哈朋、旧贝、架其、张及——均为蒙语官职名,并由官职名称演化、借用到村名。

虎掌、新地——蒙语名,均为蒙语“胡吉日”的谐音或转音,“胡吉日”意为“碱”。“碱巴拉荒”则是由“胡吉日”意译而来的地名。他布郎——蒙语名,原是蒙古族乌梁哈部贵族,也有译成“塔布囊”,蒙古贞的乌梁哈氏称“塔布囊”。大板——蒙语名,蒙语原为“依和百兴”,意为“大房子”或者“长辈住的房子”,后谐音音译为“大板升”,简化成“大板”。道力板——蒙语名,蒙语原为“道伦百兴”,意为“七座房子的屯子”。梅力板——蒙语名,蒙语原为“梅林百兴”,意为“梅林官职人的房子”。长大沟——蒙语名,“长大”是蒙语“察克大”的谐音,是“警察”的意思,村名源于山顶上有一处辽代巡查哨所遗址。

排山楼——蒙语名,“排山楼”蒙语原为“牌朝鲁”,意为“有石碑的地方”,因村中立有元代“大玄真宫祖碑”而得名。卡拉房——蒙语名,蒙语原为“哈如勒”,意为“军事哨所”,源于明代长城沿线上的一处哨所。杭盖——蒙语名,解释为比较空旷的地方。野马套海——蒙语名,蒙语原为“雅拉木套海”,“雅拉木”意为“桑葚”,“套海”意为“肘湾”,整体意思是“有桑树的河湾”。八大王庙——蒙语名,“八大王”是由“巴达玛旺楚格”的人名简化转译而来。万德号——汉语名,是以商业店铺之名命名的地名。

天恩村——汉语名,是以赖天恩烈士命名的村名。

最后介绍一个

于寺镇沙力土村——老蒙文的译音,原音是“沙日尔图”,元朝时期,元世祖带兵平定叛乱忽必烈,两军相遇在冯家一带,大战最后忽必烈胜了叛军,在忽必烈军中有一支色目人兵团,信奉伊斯兰教,就是回族兵团,战后就驻守这里,回族兵团的营地叫做:沙日尔图(蒙语),既:回回营,回回人在这里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经过历史的传递,发音变化了,原意也被人遗忘了,不过可以看出,沙力土村的历史是英勇善战的军营地,所以现在的沙力土人一直为之自豪! 

阜新故事谁也讲不完!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无论身在本土,还是异地他乡,我们都永远热爱着这块热土!

或许不富有,却永远平安!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