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文| 魏建梅

昨天(7月10日),影视人的朋友圈相信都会被一张图刷了屏。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到今天,我还是很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日子”“他是特别尊重专业的人”“我们特别呼唤他们再回来”......图片中这一句句调侃和真诚的话语,昨日也成功在影视圈带起了一股“煤老板”风,引发了大家对煤老板的集体怀念

为什么突然之间影视圈会如此怀念煤老板呢?Emmmm,简单来说,就是煤老板除了喜欢掏钱和喜欢女演员,别的一概不喜欢......而影视人最看重的自我创作,也在煤老板不喜欢的范畴里。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但大家真的是在怀念煤老板吗?其实并不见得。

世人都有感念过去的毛病,这背后其实是在表达对当下的不满。这就如同国人传统的借钟馗打鬼的手法。像当年国人借助周总理逝世,上街悼念,实质却在发泄对文革的不满是一样的道理。而昨天影视圈刮起的这场“煤老板”风,也正是这样一场借古讽今的情绪宣泄

或许,讲出这段话的汪海林老师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的话能点燃如此多人内心的怀念之火,引起整个圈子的集体讨论。在汪海林老师眼里,这或许只是一个调侃。但事实是,这些话,确实火了。这样的强烈反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影视圈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真的怀念煤老板吗?不,我们怀念的,其实是煤老板手里的资本热钱!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煤老板>房地产商>互联网企业:影视人的投资主观鄙视链

煤老板、房地产商、互联网企业,其实也正是当下影视行业经历的,最大的三种外行投资方。虽然同为外行投资方,但这三者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些区别的形成也跟其自身所处的圈子,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煤老板,算是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最早获利的一批人。暴发户、没有文化也是附着在煤老板身上的常见标签。但不懂归不懂,影视行业的煤老板还是很懂行规的,并不会不懂装懂,干预创作,瞎指挥。他们主要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女演员上,其它一概不管

而煤老板这种“谦虚”态度其实是源于,在“煤矿圈”,煤老板也有不干预的传统。因此,当煤老板进入影视圈,这种传统也自然被带了过来。但相比于煤老板,房地产商就有点不同了。

房地产商是继煤老板之后,在国内经济发展又上一层楼之后崛起的又一大群体。由于跟建筑、土地、人员接触的较为频繁,房地产商在管理层面也有着很强的职业属性。所以在进入影视行业后,这种“管理”的传统也被带进来了,即使他们不懂,但也总想凸显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而最“不懂装懂”的,就是互联网企业了。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给他们一个项目,他们首先会问,

有没有流量?有没有IP?有没有数据?而依靠这些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其实完完全全就是市场化的产品,而很少包含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经济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利,不想做无用功,也没有耐心去打磨一个好作品。因此在开始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们也便会为项目找很多的担保元素。比如流量,比如IP,比如数据。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其实也不是互联网企业的错,而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到这儿了。假设煤老板时代就已经盛行流量、IP、数据,你敢说当你给煤老板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不会问你流量是谁,有没有大IP,有没有数据支撑吗?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影视人要自强自立,不能有“被包养”心态

正如序言中所说的,怀念煤老板,说白了就是怀念资本热钱,怀念那个轻轻松松就能拿到一大笔钱,却还不用被指手画脚干涉的时代。

影视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来滚利?而非要借助一个完全不懂的外行人,这难道不就是典型的“被包养”心态吗?而这种想要“被包养”的心态,也恰恰说明了当下影视行业发展的畸形。

在部分影视人眼里,煤老板就是一个“傻大个”的不二人选。人傻,钱多,也愿意给,给的也痛快,还不事儿,除了关心女演员,其它一概不管。

而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不仅“抠”,还整天喊着要流量、要IP、要大数据,有着各种各样的诉求。相比于难搞的互联网企业,煤老板则好打发多了。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但借助煤老板的一己私欲,把投资人当傻子,尽情挥霍投资人的资金,以实现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表达,这样的影视作品、影视人就登得上大雅之堂了吗?也正如网友所言,煤老板的钱就是被这些人霍霍了!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而“煤老板”,一个本身就被赋予些许鄙视眼光的有色词汇,其实也是一个悲情的角色,一个在需求链最高层,鄙视链最底层的角色。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倘若真的有影视理想,有对影视创作的敬意,影视人就应该自强自立,摒弃想要“被包养”的心态,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行业内部的资金来进行项目创作。

当然,寻求外部资金并不是不可以,但要对资本有一个应有的尊重态度。把投资人当傻子的态度,真的是一件很不地(yao)道(lian)的事情。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煤老板已经走了,总有一天,你也会怀念那个逝去的互联网企业

不管怎样,煤老板已经离开了,而且很难再回来了。这其中最大一个原因,便是网友所吐槽的,“煤炭价格的一落千丈”。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虽然是吐槽,但产业转型、煤矿行业的不景气也的确是所有现状形成的根源。

首先,相比于目前影视项目动辄上亿的投资,仅靠目前的煤矿产业现状,煤老板显然很难再负担得起这样的资本重压了。但抛开电视剧和院线电影,目前投资体量还集中在百万或千万级别的网大网剧,煤老板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投资影视项目风险极大。电视剧还好,只要卖了就有钱,但院线电影就不行了,有票房才能赚钱,而且得是高票房。煤老板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吗?其实并没有。项目失败了就是失败了,钱是找不回来的,最后只剩一堆胶片在那儿摆着。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但互联网企业就不一样了。当下,互联网企业都有强大的风险转嫁能力,这个项目赔了,还可以通过其它项目赚回来。虽然互联网企业所追求的“流量、IP、数据”,有着浓郁的市场化商业气息,但不能否认,这的确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项目成功率的。

因此,相比于有着精准管理系统的互联网企业,如同小作坊式生产盈利的煤老板显然已经跟不上当下影视行业发展的步伐了。但现在,大家又开始diss自己的新金主——互联网企业。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前几年,进入影视行业的资本热钱尤其多,影视人攒项目拉投资也比较容易,因此上当的投资人也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如今,资本已经逐渐趋于理性,走向正规化,热钱也越来越少。

在前不久的第二届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赛富亚洲投资基金会首席合伙人阎焱甚至提出,由于盈利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现在资本市场对影视公司的热捧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影视业或将进入漫长的冷冻期

而正因为资本理性了,资本热潮褪去了,所以大家开始了对互联网企业的抱怨,也开始了对煤老板的怀念。但作为影视创作者,尊重投资人付出的资本,是起码和应该要做到的。不管是哪一个投资方,都是如此对待。不是有人大方给你钱,你就可以瞎创作。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资本退潮,对于影视人来说,无疑是一场难以散去的阴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也只有当资本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紧缺时,影视人或许也才能真正正视起资本,尊重资本,而不是一边吃着互联网企业的饭,一边感念着煤老板的好。倘若真的如此发展下去,那我们离怀念互联网企业的日子也不远了。

我们怀念的哪是煤老板?而是好忽悠的外行投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