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文言实词,考点解题技巧归纳指导

初中语文学习当中,文言文看似最难学的,其实最容易学。因为它的规律性最强,而且基本的内容是背诵和识记,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运用起来就相对简单

,请看广东深圳2018年的中考真题: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实词,考点解题技巧归纳指导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实词,考点解题技巧归纳指导

像这样的真题,其实只要有一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仅凭语感也是可以做对一些的。仅凭语感,其实也是可以做一些的,但如果能够适当的懂得一点学习的技巧,以及记忆的方法,则更可以如虎添翼。以下是知识的总结:

第一,字形推断

汉字的特点是形声字比较多,字的形体当中,既有读音,又有意思。能注意到汉字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自行分析,掌握相关的词义。如选自与郦道元《水经注》的课文《三峡》当中,有“沿溯阻绝”和“哀转久绝”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当中都有绝字,那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呢?先从字形分析,“绝”字左边是“丝”,右边是“刀”,就是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再引而伸之,有“断绝、消失”等意思。再代入具体的语境分析,同学们能想到,“哀转久绝”的“绝”,应当是消失的意思,“沿溯阻绝”的“绝”是断的意思。

第二,语境推断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绝”字的意思,如同为《三峡》当中的“绝巘多生怪柏”,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有“极点”的意思,这些字形的意思依然活在我们现代的语言中,如拍案叫绝。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实词,考点解题技巧归纳指导

如上文例一,当中的“错”字,只要能够把这个字在觥筹交错中带入,就会找到D项为最佳答案。当然也有比较复杂的考察,比如例二看似简单的文言文翻译。翻译题比选择题难一些,因为选择题还要有所依傍,而翻译题考查的完全是积累。

第三,成语校正

文言文的考查,虽然不考查成语,但是积累成语,特别是那些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来推断,考查点当中文言文实词的词义。比如“走”是初中语文经常出现的考点,这个字的正确义项,在成语里面中是有印证的,如,“奔走相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再比如,“不能名其一处”,和成语“莫名其妙”,里面的“名”字意思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成语当中有如此多的古代的字义呢?因为成语正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而且古代的文化也都是相通的。

第四,知识迁移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文言文的考法我们已经看到了,开头所举的例子是课内外相结合,其实这也是学法。为什么开头的甲文段是课内的部分呢?因为要给我们一个基础,希望我们能够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词句用法,来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问题。大家可以翻到上面去重新看图片。

第五,语感推断

古代的文章在句式上非常的有特点,古人行文的时候讲究对称,很多文章中有对偶句,排比句,并列句等对举的现象,如果大家能注意到,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识上也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便能帮我们答题。大家应该都背过《岳阳楼记》,可以到这样的文章当中去体会,即使《送东阳马生序》当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比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这里面的“腰”,和“戴”是处在相对应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字是名词动用。

第六,古今对照

我们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的词义,古为今用,但是意义古今却是有差别的,现代汉语当中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当中可能是两个,如杜甫的“却看妻子愁何在”,陶渊明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里面的“妻子”,都是“妻子和子女”,再看看下面的例题三,a选项是土地方圆,b选项是感动奋发,c选项是可以凭借,d选项是忧愁困苦。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实词,考点解题技巧归纳指导

以上我们讲了六种技巧或说方法,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积累的过程当中有所依傍,也就是给大家学习文言文,找到一个借口,其实真正的文言文学习是不需要借口的,当你真正读得明白,就会发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招手唤你。

专注于初高中英语和语文的学习,这是我们今年撰写的第249篇原创文章,每日发布学习干货,添加关注,阅读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