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獨自對抗時間

上週去看了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這個展的名字是“不息”。此次展覽展出了多件錄像、繪畫、雕塑、裝置、刺繡、皮影、攝影乃至多媒體劇場等豐富的作品。參展藝術家有鄔建安、湯南南(喜歡喜歡💕哈哈哈)、姚惠芬和汪天穩… 以《不息》為題的中國館,通過由“藝術家為藝術家而策劃”的展覽,展示了中國智慧與內涵,所以現場有非常多的中國傳統元素~它以當代和民間積極融匯的方式,闡釋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永生的奧秘。 先看一些現場的隨拍圖吧~

🔻以下作品來自鄔建安與汪天穩的合作作品,藝術展示形式是這樣的手工鏤刻牛皮

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
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
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

🔻湯南南與汪天穩《逍遙遊》系列

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

🔻以下作品來自鄔建安,這個第一眼看到的時候真的震撼到了… 鄔建安是個80年出生的北京人,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他專注於將當代的激進美學和文化態度帶入瀕臨絕跡的中國民間藝術傳統,探索與呈現當代問題同遠古神話與歷史、傳統哲學觀念與圖像生成方式的內在聯繫。

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

這幅作品叫《大骨架》,它是用各種形狀的海螺,經過拋光,拼組成的一具類人猿骨架。在整體上,個體海螺們各司其職組成了巨大的骨架造型,而在個體上,海螺則因為身上的金色形象而各具特色。 對整體來說,金色形象毫無意義,而從個體的角度,大骨架完全是模糊抽象的傳說。大骨架的背後,是他留在牆面上的巨大投影,觀眾不能走近,這對我來說似乎意味著曾經壓制猴王的五行山下的空間,如今已經只剩虛空與影子,而猴王早就離開了。

🔻以下作品來自湯南南作品,作品名稱:《鑄浪為山 Billennium Waves》 ,自己很喜歡

《鑄浪 為山》將海浪闡釋為群山, 這是中國藝術中悠久的傳統。海之波瀾, 山之嶙峋。山脈也是朝生暮死,此起彼伏。海浪也可以在聚精會神的凝視中成為不壞之阿。二者在更廣闊的眼中, 並無區別。 而人類是這個浩大的不息運動的參與者。

🔸航行在太平洋上,此起彼伏的波濤,此起彼伏的念想。 一朵浪花從湧起到消散,兩秒鐘; 喜馬拉雅山脈從隆起到陷落, 30億年——山脈是大地的浪花,浪花是大海的山脈... 原始生命從海洋邁向陸地,原始人類從陸地探至海洋; 第一雙面對海洋的眼,第一絲照應浪花的念想, 海天相接處一道閃電掠過,大地沉重地顫抖起來。 存在與變化角力隨即在他面前展開。 ——湯南南

我在这里,独自对抗时间

湯南南通過宏觀與微觀的雙重觀看改變對象的原有性質,當海浪隱喻為山地、昆蟲掙扎隱喻為追日時,對象就不再是對象,而是被重新定義的存在。

湯南南再一次採訪中,說了一段關於生死的解讀,分享給大家——“我喜歡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人只能活一次。因此會在有生之年儘量多看、多吃、多玩、多體驗。我現在基本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不用朝九晚五,無需養家餬口,擁有的越來越少,可做的事情越來越多。”

🔻 好啦,以上就是印象比較深的一些作品嘍 看展覽嘛,總不能拍拍發發朋友圈就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