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驚奇」我認石婆婆當乾娘(徐善義)

「拍案驚奇」我認石婆婆當乾孃(徐善義)

我對石婆石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它是我小時候認的“乾孃”。現在想真的好笑,就是一塊石頭,為啥叫我認作它“乾孃”?小時候很懵懂,後來才知道這裡面的緣由。

石婆石是老家村後空地上的一塊石頭,它何時立與此?至今村裡最年長的老人都說不清。據老人們講,以前老輩們曾告訴他們,這塊石頭年代久遠,可能是清末或民國初期吧,反正有百年滄桑了。聽起來有點玄乎,但無以史料考證,只能算作傳說罷了。

據傳,當時村裡人家稀少,其中有一徐姓人家,從山東郯城逃荒至此安家落戶。夫妻倆僅生一子,但其子體弱多病,得一頑疾,久治不愈。夫妻倆天天愁容滿面,四處求醫未果,本來就貧困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某年正月初六,一遊方道士雲遊至此,得知境況,便觀其居宅前後,告訴夫妻倆說,要在宅後空地上立一塊條石即可免此災。這塊條石是塊長青石,要到距村二十餘里的“宿娘山”(又名宿羊山)北麓去找。找到後請來家,利於屋後。叫其子於正月初十中午巳時(十點)十分,拜此石為“乾孃”,磕三個響頭。但需要用紅、黃、綠三色絲線纏繞其石之上,並在跟前擺上供果、香燭等物拜之即可。喊三聲乾孃,連拜三天,孩子就可痊癒,以後就不會有啥大恙了。夫妻倆感激涕零,照道士所言去做。果不其然,一切如道士所言而是。也就是從那時起,一傳十,十傳百,這塊條石被村裡村外人奉為神石。隨著時間的流逝,年代更迭,石婆石的稱呼便應運而生了。於是,每年正月初十那天,拜祭它的人驟增,拜認石婆石為“乾孃”的孩子也是不約而同,排列序拜,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終於知道,小時候體弱多病,久治不愈,才有了這麼一段“奇緣”。

時代發展的今天,石婆石仍立於村後那塊空地上,只是四周都種滿了喜人的玉米等作物。而平時村裡人也鮮有人再去提及它,也許人們的記憶都對它模糊了吧。而每年的正月初十也無人再去拜祭它,但我每年節後到老家總要去看看它。看到它現在的樣子,覺得石婆石顯得滄桑、孤單。而石婆石的那些過往只能被記憶塵封,也不再有人去追憶了。只是我還念想它,畢竟我和它還有過一段“乾親”的淵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