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農村創業創新五大模式

近年來,“三農”發展問題越來越受重視,與此同時,農村創業創新也在進一步發展。各級農業部門更是不斷通過抓政策、育主體、建機制、搭平臺、搞服務等各項措施,為農村的雙創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此前,農村農業部也就農村雙創歸納總結出來五大典型模式,分別為:特色產業拉動型、產業融合創新驅動型、返鄉下鄉能人帶動型、創業創新園區(基地)集群型以及龍頭骨幹企業帶動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五大模型具體是怎麼帶動農村雙創發展的。

細數農村創業創新五大模式

特色產業拉動型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轉變地區特色資源為特色產業,並圍繞特色產業,面向產前、產中、產後環節的生產與服務需求,開展一系列創業創新活動。

河北省鉅鹿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於當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加之適宜的氣候狀況使得農產品豐富,是久負盛名的“銀花之鄉”。因此,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當地利用資源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從簡單的金銀花種植、收穫到金銀花產品精深加工,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今,金銀花產業已然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

產業融合創新驅動型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圍繞產業融合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開展雙創活動,加速區域之間、產業之間的資源和要素的流動與重組。主要有電商聚集融合、休閒旅遊帶動融合和行業橫向融合三種形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把目光轉向了農村市場,從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計劃再到京東的“3F”戰略,無一不說明了電商平臺正致力於把供應鏈深入下沉到農村市場當中。

電商的聚集融合,使得農村的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農產品如何搭上電商“快車”,是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各地精心探索的課題。據阜陽市商務局統計,阜陽8個縣市區已經全部提前建成縣域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農村電商物流配送中心,共建成鄉村服務站點2445個,覆蓋率達100%。“互聯網+農業”的形式使得阜陽優質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返鄉下鄉能人帶動型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返鄉農民工、中高校畢業生及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通過創辦、領辦企業和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引領帶動周邊農村雙創。

相對於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則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而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興業的。

這類返鄉下鄉的人才很多都是“城歸”創業的農民工,他們對家鄉的資源情況、人際關係和環境熟悉,又經過城市打工的歷練和積累,有想法、技術、資金、營銷渠道。與傳統農民相比,他們既有個人創業的能動優勢,又有進城務工換來的後發優勢。

創業創新園區(基地)集群型模式

這種模式以雙創園區(基地)和農業企業為主的平臺載體,聚集各種生產要素,資源聚集度高,基礎設施條件好,政策服務到位。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產業關聯,為農村雙創提供了見習、培訓等多種服務,推動了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

據悉,近年來,四川省農業廳以國家農業產業園、省級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區、省級示範休閒農莊等園區(基地)作為平臺和載體,積極推進農村雙創工作,吸引返創人員進園區、入基地,實現抱團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全省建成農村雙創園區(基地)540個,全省農村雙創人員達到50萬人,帶動190萬農民就業。

龍頭骨幹企業帶動型模式

該模式依託企業優勢,帶動當地農村雙創為企業配套服務,引領當地經濟發展。

河南某公司將紅棗種植加工、冷藏保鮮、科技研發、貿易出口、觀光旅遊集為一體,不斷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帶動紅棗產業成為當地農村雙創的主導產業。這類企業產業特色鮮明,引領當地特色產業。

此外,還有的企業則是帶動當地人一起創業,企業將主業放在業務流程上投資額大,技術含量高,風險高的環節,把配套服務等交給創業者創業,雙方緊密結合,實現了互惠雙贏、互促共進。

此文由本網整理發佈,部分資料來源:新華網,鳳凰網,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